菟丝花女配(快穿)(990)
“嗯,既然生意好,就好好干。”阮柔鼓气。
-----
万事开头难,阮柔有时候想想,除去当初在镇上开第一家粮铺,连采购粮食都要自己出门一点点搬运外,再之后有经验、有粮食来源,经济上也富裕很多,发展就格外顺利,及至此时京都开店,有种格外得心应手的感觉。
仅三日,京都的粮铺就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还没培养出固定的客人,但来的人多了,总会有一部分人能留下来,还是那句话,阮柔对自家粮铺的粮食品质和价格有信心。
平静中,迎来了刘一帆的殿试,春闱后,金榜题名,走马游街,刘一帆得了二甲传胪的位置,第四名。
其实从家世背景上来说,刘一帆也不全全然没背景,从父辈来看,刘家勉强算书香世家,刘父如今官至知府,而母家这边,母亲出自侯府,他勉强可以算半个勋贵子弟,起码他要想打入勋贵圈还是可以找舅家的人帮忙引进的。
所以,得了个传胪的位置,还算过得去。
刘一帆自己是这么说的,“状元出自江南名门望族谢家,风流才子,学识才华都是顶尖的,被陛下钦点状元,榜眼是京都吏部侍郎的侄子,出自苏家,一门三进士,探花是当今慧云郡主的儿子,样貌上上。”
总而言之,前四名,没有一个所谓的寒门出身,或多或少都有背景。
阮柔便问,“所以,你是背景没拼过人家?”
“也不是,前三位的才学也是极佳的,水平相差不大。”刘一帆解释,随后似想起什么,叮嘱,“对了,我预备明日有空去永安侯府拜访,你明日记得留出空来。”
侯府也即是刘一帆的正经外家,之所以当初入京没有直接上门,就是担心侯府勋贵身份会影响到自己,加上两边血缘关系亲近,实则没怎么真正相处过,到底还是陌生的,便想着等考中后上门,多几分底气,也不给侯府丢脸。
阮柔应下,“好,明日有空,就是礼物要备上什么样的。”
“我来吧。”刘一帆接过送礼的事,其实他可比阮柔有钱多了,概因当初亲娘嫁妆丰厚,人走后,这份嫁妆就留给了其唯一的子嗣,刘父是个脑子清醒的,哪怕后面刘家继母,也即刘母的庶妹、永安侯府的庶女嫁进来,因着嫁妆不丰屡次打前头嫁妆的主意,刘父也始终没松口,牢牢捏在自己手里。
之前在省城几年,刘父见儿子是个有成算的,且已经成婚,是个大人了,遂将嫁妆都转给了儿子,所以,刘一帆现在是真富有,有钱送礼就变得很简单。
翌日,两人果真带着礼物登门,拜帖是早就送了的,故而一大早,侯府就开门迎客,永安侯府如今当家的是侯府嫡长子,刘母的同胞兄长,刘一帆的亲舅舅,上头的侯府老妇人,是他亲外祖母,极亲的血缘关系,刘一帆又不是什么拿不出手的人,侯府的态度也甚是热情。
侯府近些年来有所落寞,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的侯府还是绝大多是人仰望的存在,于刚中进士的刘一帆而言,绝对的够看。
两边互有权衡,相处起来反倒轻松,刘一帆说起自己的过往,惹得老妇人忍不住连连抹眼睛,安定侯同样感慨不已,提起早逝的女儿和妹妹又一番伤心,刘一帆自是宽慰不提。
第542章 继殿试后,刘一帆顺利考进翰林院,成了一名七品文官,虽说官职不高……
继殿试后,刘一帆顺利考进翰林院,成了一名七品文官,虽说官职不高,可翰林院清贵,又是天子近臣,以后的前途还远着呢。
自此,刘一帆开启了日常当值的日子,每月仅两日休沐,逢年过节还有额外的假日。
阮柔则依旧费心经营粮铺,一年过去,第一家粮铺的生意彻底站稳脚跟,多做的是平民百姓生意,不显山不露水,故而也没引起什么人的额外注意和敌对。
但很快要开第二家,按计划,应当售卖更高一档的精细粮,如碧梗米之类的,都是达官贵人们常用的,价格贵,用量少,但却赚得更多,是粮铺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她却有些犹豫,担心会引来麻烦。
还是刘一帆宽慰,“如今我好赖也是个官员,若这点小事都护不住你,这官和生意索性也不用做了。”
于是,最后第二家粮铺到底按计划开张,大户人家,尤其家中富裕的,大多都有自己的粮庄,很少从外采购粮食肉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尤其京都处处官员,周边的田地却是有限的,很多人只能依靠买粮吃,所以粮食的生意稳中有升,大大增长了阮柔的信心。
她没想到的是,当日刘一帆虽然如此宽慰她,事后却开始发愤图强,一改往日在翰林院的咸鱼做派,上官吩咐做事积极主动起来,叫一众熟悉的同僚险些惊掉下巴。
辛苦总归有回报,刘一帆本就有足够的学识才华,如今不知多少世当官,再棘手的事情到他跟前,都有了解决的办法,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开始逐渐走到上官的考察范围,更是在一次陪驾的过程过,得到皇帝赏识,从正七品直接升到正六品,可谓进步飞速。
也不知是阮柔的粮铺规模不大,没有动摇其他人的根基,不值当为此动手,还是有刘一帆当官的身份撑腰,旁人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结果便是阮柔的粮铺安安生生,发展的一路顺畅,规模更是一翻再翻。
如此,两年后,刘一帆在翰林院的三年任期结束,商量过后,谋了个外任,一来,阮柔将粮铺开遍大江南北的愿望还没时间,二来,只有外任做出过业绩的官员,以后晋升的通道才会更好,三来就是两人想要多出去走走看看,遂寻了江南一处小县当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