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兮(190)
何三姑从床头的柜子里摸了个饼出来,应如是只道不饿,她便坐在床上和水吃着,又道:“那边是我孙儿的房间,委屈恩人了。”
应如是走入其中,此屋极小,一览无余,除了压在床头的两张药方,再没有什么值得在意之物,便伸手拿起,对光细看。
他对药理并不精通,好在这两张方子并不罕见,主治哮喘和风邪头痛,多用于老年病患,再看字迹娟秀,笔力轻弱,像是女子手书。
这字迹有几分眼熟,一时却没能想起,应如是皱着眉,出声道:“老施主,此屋有两张药方,可是令媳所写?”
外间的何三姑正昏昏欲睡,愣了一下才道:“我儿媳识字不多,也不住那屋,哪会写什么药方?侄孙前些日子住在里面,帮我抓过几帖药,该是他写的。”
闻言,应如是心中大震,终于想起自己在哪儿见过这手字迹了——四月初,乐州散花楼,陆归荑从虞红英屋里搜出来的那封密信!
陆归荑心灵手巧,能同时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字迹,岳怜青伴她六年,也学得这手本领,二人左手写成的字至少有七分相似,特征是纤细如柳,轻飘无力。
眸光一厉,如有雷蛇奔过,应如是将药方收入怀中,望着那空荡荡的木床,语气仍是温和平缓的,只听他问道:“少年郎心浮气躁,老施主的侄孙能写出一手好字,当真难得,不知名姓为何?”
何三姑未起疑心,还当恩人是真心夸赞,含着几分忧闷道:“他叫……春生。”
她目盲多年,又隔着一道竹帘,不知自己话音甫落,里屋的人就变了脸色。
时过月余,应如是对那晚在无忧巷里的事记忆犹新,在岳怜青原形毕露后,裴霁道破了他的真实身份,即是一清宫末代掌门连丹书之子,连春生!
刹那间,他竟有种久违的冲突,不顾什么三更之约,想要立即出去找到裴霁,却在搭上窗户时僵住了身形,一根木刺扎进指腹,血珠渗出,刺入眼帘。
那具被绑在刑架上的尸体、那张满是血污的脸,也随之在他心中浮现。
风从窗口灌进来,带走身上多余的热意,应如是低下头,拔掉那根深扎肉里的木刺,任血珠滴落在地,面若沉水。
他终是没有踏出这间屋子,就在窗前站了许久,看着太阳缓缓没入山峦背后,穹空一点点暗了下去,长夜来临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幕之下,万籁初歇,百家灯火也渐次熄灭,却有几点幽芒闪现,仿佛幽冥鬼怪破笼而出,睁开狞厉双目,正在人间徘徊!
裴霁换回了那身玄衣,化为鬼影伏在一处屋顶上,掀开瓦片一角,凝神视下。
西关县衙位于碧游镇十字街中央,坐北面南,前衙后邸,南面设有监狱,除了建筑破旧一些,倒与别处无甚不同。夜色已深,衙里竟未熄灯,当值的差役各司其职,有书吏在厨下端了热汤,送往后院的书房,一名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正伏案而作,听得动静也没抬头,只道:“放在桌上,回去歇着吧。”
那书吏已上了年纪,忍不住劝道:“严大人,时辰不早,您也该休息了。”
中年男子正是本地知县严光,他叹息一声,摇头道:“案子至今未破,失踪者不见踪影,乡亲父老们惶恐难安,本官怎能安寝?”
他的话里难掩焦虑,眼下也有些青黑,显然为这桩案子身心俱疲,书吏面露担忧之色,伏在屋顶上的裴霁却无动于衷,只将目光移向那些散在案上的纸页。
与应如是分开后,裴霁甩掉几个鬼鬼祟祟的镇民,也察觉到了他们对外来人的敌意,他是个雷火性子,不耐烦与这些人纠缠,径直潜入了县衙,趁人都在大堂办理公务,摸去刑房寻找与失踪案有关的文书记录,未料收获寥寥,倒是在吏房里发现了本地知县的档案——
严光,年四十一,本初元年经户部尚书温谨举荐入仕,以经略著,献核算之法,得先帝重用,后因温谨贪渎案受累,贬为西关县令,六载不动。
裴霁对此人无甚印象,倒是想起了这桩贪渎案,夜枭卫虽有特权,但不能擅自插手朝堂刑案,只知那温谨与弟子们弄出一套新税法,本意是为朝廷增收钱粮,却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于是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最终以温谨等人落败收场。
如此一来,先前的猜想就得到了证实,这位严知县并非庸碌无能之辈,只是受人牵累,又为京中显贵所恶,故被贬到偏远小县里潦倒度日,任职六年,政绩尚可仍不得升迁或调动,而今又出大案,恐怕余生再难出头了。
同为宦海中人,裴霁无声轻叹,却不怜悯他,继续偷听屋里的人说话。
碧游镇近来不太平,书吏也知道劝不住这位县尊,转而道:“端公神婆今率徒子徒孙走街驱邪,险些伤了人。”
严光皱眉问道:“怎么回事?”
书吏便将何三姑冲撞端公神婆的事讲了一遍,镇子就这点大,有什么事情都瞒不住,严光听罢,脸色变得铁青,冷声道:“一帮招摇撞骗之徒,本官为安抚人心才不与他们计较,扯谎敛财也就罢了,竟敢横行无忌!”
语声微沉,他又道:“客栈那边再加派些人手,盯紧他们的一举一动。”
书吏却有些迟疑:“人是乡老们联合请来的,经过驱邪除秽,镇上安宁……”
“本官不管什么怪力乱神,也不会放过任何线索,只要破案缉凶,给那些失亲一个交代!”严光打断了他的话,“听说今日还来了两个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