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去太空送死了?(46)+番外
“你飞过哪里?”
“大半个中国吧,主要在东南沿海。”
地质专家组组长站起来汇报,“根据我们现有的数据,‘烛龙’的赤道地带,表面高低落差很大,超出我们原本的预期。有明显的陨石坑和裂缝地带,初步推断是因为长期受到小型天体撞击。”
“怎么没给它撞碎呢?”阿娜尔吐槽道,“裂缝太多的话,着陆风险会增加吧?”
“的确,第一个点就这么差。”严砺接上话,“那个沟状的是什么?”
随着他的提问,地质分析组方向传来一阵骚动,“是冲刷沟槽,赤道地带存在水流痕迹。”
“确定是水流痕迹?”
“是的,这种分支状分布,非常典型。”地质专家语气激动:“虽然没有液态水,但是这证明‘烛龙’上曾经有过短暂的水流。这个资料太难得了!”
有水的话,是不是就有可能有冰层了?风起继续看着屏幕,南极的图像也开始显示了。
南极点的地形相对平坦。
可地表之下,一条深色的裂隙清晰地映入众人眼帘。
这是什么?
红色警告信息已经跳了出来:地层结构异常,密度分布出现断层。
更多的数据被分析出来,南极点检测到地下空腔。
“如果在上方着陆,有可能会引发局部塌陷。 ”总指挥站起身,“空腔和原定着陆点距离多少?”
“五公里。”杜铭确认道:“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原定着陆点。”
“好。在现定着陆点周围,找一个备选着陆点。”
“看起来南极还不错哎。不磕磕巴巴,也没有你们两个担心的冰层。”阿娜尔松了一口气。
风起点点头,这就是成功了大半了吧?可她转眼瞥见杜铭神色严肃,右手握拳放在腿上。
是这个结果不好?
可南极点的地形相对平坦,没有明显的冰层信号,就算是地下空洞,也远离预定着陆点。
有哪里不对吗?
她突然想起来,杜铭之前说,他确认了“烛龙”上有冰层。
虽然她不知道是怎么确认的,但如果南极点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就说明,所有的冰层都聚集在北极点?
她的目光不自觉移向杜铭。杜铭的身体微微前倾,仿佛整个人都绷在一根看不见的弦上。
南极到北极点,花了更长的时间。毕竟“烛龙”的直径接近13公里,有两个海南美兰机场加起来那么大。
风起看着屏幕上逐渐展开的北极点地形,那是一个环形盆地。
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检测到冰层覆盖。” 地质分析员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响起。
风起的心跟着一沉。
“有多厚?” 总指挥沉声问道。
计算更新,数据浮现:四点五到五米,误差正负一米。
这片冰层的影响,远比他们预想象的更严重。
杜铭预测对了。风起的目光穿过指挥大厅,正对上杜铭的。
杜铭的眼睛里没有得意,没有惊讶,只是冷静得近乎麻木。
“这是不是,不能降落啊?”阿娜尔握紧双手。
“太厚了。” 风起点点头,“如果起爆装置降落在这里,很可能无法触发稳定的地面反应。”
“地面反应?”
“对。如果降落在赤道那样的稳定岩层,地面有足够的支持力,起爆装置就能稳定嵌入地表。可如果地表是松散的碎石层,着陆装置可能会下沉,就像是你踩在沙滩上。而如果是在冰层上,冰层可能在着陆装置的重量冲击下开裂。”
“而且这么厚的冰层,很可能意味着极低温区。” 严砺补充道,“这会影响电子设备和起爆系统的运作。”
“所以说,我们不能在北极点布置起爆装置了吗?那可怎么办呀?”
第30章 跟我回去
“北极点的冰层直径多大?”任组长询问道。
投影出的地形图在空中旋转,冰层范围被高亮标注,像是给“烛龙”带了一顶蓝色的帽子。
“直径三点七公里,中心点厚度超过四米。”
“有冰层薄一点的地方吗?半米以下的?”
地形分析组讨论的声音已经压不下去了,反复确认了几次,答案却依然是“没有”。
“没有。所有推测可能是半米以下的区域全都在边缘,离预定着陆点至少 3 公里。”
短暂的沉默后,总指挥缓缓点头:“果然啊,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他迈步走到屏幕前,目光扫过高亮的冰层区域,手指轻点控制台,冰层厚度曲线在全息屏幕上展开,“四米以上的冰层,不可能依靠机体重量直接破碎。我想,华盛顿那边的判断也一样。程昊,那边怎么说?”
程昊站起身,看了杜铭一眼,有些迟疑:“那边说,可以尝试着陆,但是希望不大……如果不能的话——”
“小程,话不要说半截。”
“如果不能的话,那边希望先着陆在赤道上。”
大厅里一瞬间安静了。
“什么叫‘先着陆’,着陆了还能挪动不成?”总指挥摇摇头,“四米厚的冰层,这不是算出一个好轨道就能解决的。他们是想让我们接手北极点了。”
“如果冰层能在未来两个月融化到半米,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任组长斟酌着开口。
“但如果冰层不化,到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这还是我们的问题。”总指挥看向地形分析组:“你们的分析是什么?”
“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烛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恐怕很难预测……”
杜铭低下头。没有化完,他知道。北极点的冰层,一直到风起登上“烛龙”,都没有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