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升失败后成了小白皇帝(83)+番外
冬夏数九歌也会了,显然皇帝又觉得无聊了,把不带节气的《九九歌》念出来教他们。
他的《九九歌》与周时《算法大成》的《九九歌》不太一样,更朗朗上口,36句口诀也变成45句口诀。
一边指挥安排人做事,还在一心二用听皇帝动静的柳珀手一抖。
基础的乘法而已,这些也都是会学的,皇帝的口诀虽说比他们多几道,但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东西。
要说这些东西内容吧,数这玩意儿普通人肯定是接触不到,但与礼乐书御这些比起来,它算不得贵族专属,商人也是会的,何况皇帝也只是教他们歌谣,还是最简单的这些。
只是不知为何,柳珀看着干干净净却能和脏兮兮百姓混到一起的皇帝,内心尊敬他,认可他是个仁德之君的同时,也有微妙的不适应感。
这种感觉不是他一个人独有。
夜深了,被安排在蓟州城无人空宅里住下的渔阳前齐人也在讨论这个事情。
他们对皇帝以前没什么熟悉的,只是感慨他身为天子,却能如此把民放在心上。
杨颂感慨:“仁君也,明君也。”
他是齐人,自小除了贵族教育,学的也是溧阳学派的学说,认可的是民贵君轻的理念,也知道齐国和晋以及其他诸国君主都是什么样的。
就是太清楚了,才知道没有君王会认可他们的学说,再激进点想,除了周文王周武王之外,就在没有什么明君了。
哪里想得到,第五家这样向来不怎么讲究的,居然能出现第五小白这样的异类。
一想到张宏说起这位陛下的事迹和那道传遍大晋的誓言,他又释怀了。
这是真天子,只是第五家好运得了天子而已,天生贵人,是第五家高攀了。
赵申虽然开心第五家的这位皇帝没像他爹武帝那样难搞,但是也不是个能让人拿捏的:“经此一事,等蓟州稳了,陛下回洛京后,想必也更稳了。”
皇帝的行程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工作的时候也有和将士们聊天,听了他从云中而来的事。
这才登基多久啊,没正式继位前,就有了个他们都听闻了的孝女刘芍复仇案,才登第二天就出发御驾亲征抵御胡人,然后来燕国平叛,现在在蓟州扫尾。
从继位开始碰见的每一桩事情,都足够难缠。毫不客气的说,换了他们认识的那位燕王,是搞不定的,至少也没办法像他一样解决的这么漂亮。
赵申越想越奇怪:“我们陛下天人之姿,聪慧睿达,怎么十多年都籍籍无名?”
是的,我们陛下,这可是他们齐人公主生的孩子。
你说小时候才智不显也就算了,但是能有这么一副天人面孔,说他小时候其貌不扬,大家是不相信的。
所以到底为什么,武帝能就忽略他们陛下十多年不管啊。
第五婴,你什么眼光,你是偏心到头了,还是眼高于顶,这样的儿子都看不上啊?
第73章 献策
其他人也认可赵申“我们陛下”这话。
他们是前齐人,第五小白的生母是前齐公主,这是斩不断的血缘关系,况且这里还有张宏、田旻、田章这三个他的表兄在。
所以,武帝到底什么眼光啊,他们不信太子第五崇之就能优秀到那个份上,他就是偏心对吧。
田章放低声音:“先帝确实慧眼识珠。”
不是他们私下里拉踩硬夸,实在是目前为止皇帝战绩太高了。若是先帝没有病故,要处理这些的都是他,结果如何也什么都不知道,晋现在什么局面,有没有诸侯王叛乱起兵都不好说。
这方面看,先帝比他爷爷眼光好,挑的继任者足够优秀,大晋短短两个月出了这些大乱子,都让皇帝在才冒个苗头的时候就按的死死,让本该混乱起来的大晋仍旧稳的不行。
张宏的一个叔叔回忆了一下今日听的那些歌谣:“那些不同的《九九歌》还颇有趣味,既能教些简单的数,又能提醒大家到了什么时候,时令变了,该做什么事了。”
简单好懂易学,指导生产的作用很强大,传播力度还广,一天下来,已经是燕王宫前蓟州百姓官兵们都会唱了。
把那些歌谣都熟记于心的孙令暻也点点头:“比之四字诗经,陛下念得九九歌字虽多了,却更好记了。”
原本只是想为族中子弟找个出路,但是现在很是认可皇帝品性的杨颂赞叹:“陛下心系民生,大善。”
杨颂看向长子杨德:“去拿些帛布来,为父要想想,死了一半人的蓟州,要怎么安置。”
其他人纷纷看向他,你这就开始想了郡守该干的活了是吗?
杨颂年纪最大,向来沉稳可靠,其他人也做不得他的主,见他有事,纷纷起身离去,回去自己家族内部再开会,想想怎么表现。
天子不是想象中的暴君,那这个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得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田旻田章两兄弟嘱咐儿子,既然陛下觉得他们还年纪小,容许他们暂时跟在陛下身边,那他们首先就不能坏了礼。
他们的策略,就是做父亲的干活,做儿子的去刷皇帝好感度。特意带孩子出来可不是为了让他们玩的,不能浪费机会。
第二天,杨颂就带着儿子,满怀激动的去找皇帝,献上自己写的《蓟州定安书》。
第一次收到这种无官职仕人上门自荐的小白反应过来,没有明确选官制度的现在,能念书的都不是那些衣不蔽体的普通百姓,他们身份就是不同等级,显赫或者落寞的贵族,是有这种献策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