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庶女:权倾天下(26)

作者: 爱吃大蒜炒羊肚 阅读记录

与此同时,太子萧景煜也在紧锣密鼓地调查。他的情报网遍布各地,不断有新线索送回。然而,随着调查推进,他发现这起案件背后势力盘根错节,远比想象中复杂。

“殿下,南方传来消息,林墨似乎有了重大发现。”一位侍卫匆匆走进书房汇报。

“哦?快传他进来。”萧景煜眼中闪过惊喜,他深知林墨的能力,此次的线索或许是破解案件的关键。

不多时,林墨赶到太子府。他顾不上一路疲惫,将手中证据呈递给萧景煜。

“太子殿下,这是我在南方调查到的证据。刘管家家族极有可能是岛国间谍,他们妄图通过陷害林晚晚,扳倒侯府,扰乱朝堂。”林墨神色凝重地说道。

萧景煜接过证据,仔细翻阅,脸色愈发阴沉。“没想到,他们竟潜伏得如此之深。”萧景煜咬牙切齿,“林墨,你做得很好。这些证据至关重要,只是要彻底铲除他们,还需从长计议。”

然而,萧景煜明白,事情远未结束。刘管家家族既然策划了这一切,必定还有后手。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周密计划,才能还林晚晚清白,保朝堂安宁。

“传令下去,加强对刘管家家族的监视,务必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同时,密切留意朝堂之上与刘管家家族有往来的官员动向。”萧景煜迅速下达命令,他深知,这场与间谍势力的较量,已到关键时刻,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夜幕笼罩京城,太子府内灯火通明。萧景煜坐在书房,面前桌上摆满林墨带来的证据以及情报司收集的线索。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刘管家家族势力在南方根深蒂固,要连根拔起绝非易事。而且,他们在朝中是否还有同党?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萧景煜决定先从已知线索入手,仔细研究林墨记录的交易信息,试图找出刘管家家族与岛国势力联络的规律。他发现,每次交易时间和货物种类似乎都与特殊日子或事件有关,其中或许藏着某种暗号。

“来人,传本王命令,让情报司密切关注南方各港口在这些特殊日子的动向,尤其是与刘管家家族产业相关的船只和人员。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汇报。”萧景煜对侍卫说道。

“遵命,殿下。”侍卫领命而去。

另一边,林墨也没闲着。他深知自己提供的证据只是冰山一角,要彻底摧毁刘管家家族的间谍网络,还需要更多线索。他回忆在南方调查的点点滴滴,突然想起一个细节。与一位老水手交谈时,老水手无意间提到,有一艘神秘船只,每次都在深夜靠岸,而且船上货物从不接受检查。林墨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这艘船极有可能与刘管家家族有关。

林墨决定再次南下,深入调查这艘神秘船只。他带上几个身手敏捷、忠诚可靠的随从,一同踏上征程。经过数日奔波,抵达南方港口。林墨凭借之前在码头建立的关系,找到一位熟悉港口情况的领航员。领航员是个精瘦的中年汉子,身形单薄,皮肤被海风和烈日侵蚀得黝黑粗糙,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头乱发像被海风吹得毫无章法的枯草。他性格胆小怕事,平时在港口总是小心翼翼,说话也带着几分怯懦。当林墨问他:“你可知道有一艘总是在深夜靠岸,且不接受检查的船只?”他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恐,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嗫嚅着说:“客官,这事儿我可不敢乱说。那艘船背后势力很大,我们小老百姓可惹不起。”林墨见状,掏出一锭银子塞给他,他的眼睛一下子瞪大,盯着银子,手不自觉地伸出来,又有些犹豫地缩了回去,左右警惕地看看,才快速接过银子,压低声音,声音里还带着微微的颤抖:“那艘船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船上的人很神秘,还有官府的人撑腰。每次靠岸,都会运走一些奇怪箱子,里面装什么我也不清楚。”

林墨心中一紧,意识到这艘船很可能是刘管家家族与岛国势力的关键联络工具。“你知道他们下次靠岸时间吗?”他追问道。

领航员摇头:“这我不清楚,不过每次来之前,港口都会有特殊信号。”

林墨点头,决定在港口守株待兔。他和随从在港口附近租了间房子,日夜监视港口动静。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墨等人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港口出现异常。一艘黑色船只缓缓驶入,船上没有旗帜,十分诡异。林墨立刻带领随从悄悄靠近。

他们躲在一堆货物后,观察船上动静。只见几个黑衣人从船上卸下箱子,迅速装上马车。林墨等人悄悄跟在马车后面,来到一座废弃仓库前。黑衣人将箱子搬进仓库后离开。

林墨等人小心翼翼走进仓库,打开箱子,里面装满武器和机密文件,文件上是岛国文字。林墨心中大喜,知道找到了关键证据。

“把这些证据全部带走,我们立刻返回京城。”林墨对随从说。

就在准备离开时,仓库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林墨心中一沉,以为被发现了,可仔细一听,竟是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太子萧景煜派来的另一波暗卫,他们早已潜伏在此,就等林墨找到证据。虚惊一场后,众人带着证据迅速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林墨第一时间将证据交给太子萧景煜。萧景煜看着这些证据,心中怒火燃烧。“好,这些证据愈发坐实了刘管家家族的罪行。但在行动之前,还需再缜密部署,确保万无一失。”萧景煜说道,“传令下去,继续严密监视刘管家家族,在没有本王命令之前,切不可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