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科举路(170)
南宫云辞看着手里的圣旨,吩咐道,“青染,家里所有人赏三个月的月银。”
虽然不知道这个诰命怎么来的,但是他们感恩的态度必要到位。
两人回到卧房,徐京墨将今日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陛下大概会封我为正五品的安察司佥事,不然你的诰命也不会是宜人。”
“陛下可会介意我涉足粮食生意?”不然为什么要单独喊了他去各种询问呢。
“应该是以为我要以公谋私,说起来还要感谢京都这些粮商,阴差阳错成就了我们的安排。”之后他们去到九州就算涉足粮食,也不会显得突兀。
看着还在纠结的妻子,徐京墨又补了句,“别担心,陛下只会介意这粮食被一人握在手中。”
粮食关系民生,一个商人独占市场,不就成了他/她来影响民生,如此行事才会被皇帝忌惮。而今,京都的粮商只是少了一些,无伤大雅,皇帝自然不会理会。
虽然徐京墨主导的官员考核办法已经被齐承帝认可了,但是到底还只是私底下。温阁老寻了个时间,将这东西在朝会上呈了上去。
一时间,朝堂上热闹不已,赞同的和反对的谁也不服谁,而内阁之中王阁老和沈阁老都反对,而温阁老和徐阁老都赞成,也是没有统一的意见。
齐承帝每日上朝就看着朝臣们吵,并不发表意见,直到吏部和大理寺一起上了个折子,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上折子的正是谢郎中和陈侍郎。谢三爷原就在考功司,有些猫腻他是心知肚明的,挑了几个典型找到了陈启大人,一拍即合。
齐武帝十年,高城下属扶余州同知原是正七品县令,为了升官搜刮民脂民膏,贿赂扶余州同知、余州知府共计三十八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原是用于修筑边境城墙的。后来西域来犯,因为扶余州没有城墙,一夜之间便被攻破。
幸亏镇北侯英勇,带着邢家军英勇奋战,将西域人赶出了齐国。差一点,西域就能攻破高城直奔京都了。
齐武帝十四年,江都下属广陵知府,因原知府致仕是由同知被认定“有功”,而后晋升为知府。齐武帝十八年,因洪涝引发民变。后被罢官,全家抄斩。
经查实,这位地方官员在洪涝开始后,并未组织补修堤坝、疏散百姓,而是拿着官银买了鸡、鸭、牛、羊、猪用于祭献水神。当年考功簿的功绩盖因这人为父守孝三年,得了个“孝”的好评。然而本人迂腐至极,不通实务,弄得当地乌烟瘴气。
齐武帝二十三年,洛城下属宛城通判为谋求晋升,炮制冤假错案,导致当地十五人枉死,一百三十九人无故被罚徭役。
齐武帝三十七年,锦都下属茂县知县强征徭役导致民愤,而考功簿上却被评优,盖因其征徭役是为齐武帝修圣恩寺。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荒唐事,堵得满朝文武哑口无言。
温阁老
站了出来,“陛下,能不能当官需要考科举,能不能当好官也需要功绩考核。若是坚决反对这考核办法,可是因为自认无能?”
谁还能在这会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吗?
齐承帝冷眼看着满朝的臣子,淡淡地开了口,“就依温爱卿,这官员考核办法交由吏部推广,明年开始全部采用这法子考核。考功司、文选司你们参与了这新版考核办法的编制,日后再出岔子,你们自己看着办。”
推行上几年以后,就会筛掉一大堆的蠢货,加上年迈致仕的,朝廷冗官问题可解。
齐承帝对徐京墨很满意,不,是非常满意。等他去九州历练一番,再回京都也合该做到高位了。他甚至希望徐京墨的成长能再快一些,若是可以,他并不介意内阁里有两位徐家人。
这以后,徐京墨成了京都的红人,有的人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毕竟日后家族肯定因为这官员考核办法丢官;有的人则是敬佩,毕竟这是利国之策,一心为公的官员总是会被不少人所敬佩。
御前红人小徐大人却异常地低调,一概邀约均被拒之门外。
一转眼就到了年底,有功当赏,有过当罚。
齐承帝今年不欲有所变动,免得明年考核结果出来,对照惨烈。所以大部分官员都只是得了赏银,晋升最快的唯有徐京墨。
齐承帝封他为九州按察司佥事,不过是正五品,而非是从四品。
其他参与这次官员考核办法编制的官员也都有所嘉奖,不少人被提了一级,徐京墨那四个学生也都从庶吉士成了正七品的编修。好些人不已,可是谁让人家能分配到好差事呢。
简在帝心这四个字,他小徐大人当之无愧。
第79章 天大的误会
徐京墨升官是所有人意料之中,但是大家都以为他会直接去到六部,谁能想到他会自请外放。
此时的徐京墨不过二十一岁,就算他外放个六年、九年,再回来时也不过三十岁,三十岁的正四品,谁人不得夸一句前途无量。
本以为是沈阁老的人会站出来反对,却不想竟是王阁老亲自站出来反对。
“陛下,徐编修的功绩无可厚非,但是臣以为初出茅庐的新人直接担任地方大员有所不妥。安察司关乎地方安危,须有地方经验的官员出任,若是徐编修想外放历练,臣以为府城的同知或者哪个州的知府更合适。”
真去了哪个富庶之地当知府,说不定升迁更快。但王阁老这话也不无道理,安察司的官员可不是谁人都是胜任的。
“朝廷新颁布的官员考核办法就是徐编修参与编撰的,有谁比他还清楚该怎么判断为官的好坏吗?陛下安排他去做佥事,这位置上有正副使,大事也轮不到他做主,所以王阁老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