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182)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一心为公会让人警惕,若是加上一点私心反倒让他们更放心。

隔了几日,一位临安来客到了徐京墨家里。

二人在书房,戚大人将怀里的秘旨交给徐京墨,“徐大人,本官一人难以成事,还请您这边安排几位帮手。”

戚大人也是金吾卫的人,他与其他人不同,是正经的二甲进士出身。原在粮库司任职,后来又去过刑审司,官职一直不算高,但是深得齐承帝的信任。

“内子手下有些账房,旁的不说,算账的本事却是一流,想来能为您节约不少时间。”徐京墨可不信来的真的只有这位戚大人,不过他总要表示一二。

“多谢徐大人。”

等徐京墨带着脖子上一点隐约可见的“爪印”去见张茂时,“张大人,下官请了临安崇山书院的戚夫子来,他原是教授乙级的夫子,去到渔阳,教那些将将要参加院试的学子绰绰有余。”

张茂眼睛瞥见他脖子那点痕迹,心下好笑,不过总不能当面揭人短。“此事需的要先禀明范学政,毕竟咱们提刑按察使司和提督学政署是两个衙门。”

“有劳张大人。”徐京墨拱手道谢,然后面露愁容,似是有什么难言之事。

徐京墨轻咳一身,“张大人,我与戚夫子乃是故交,打算亲自送他去渔阳。”

张茂不信他只是为了这点事犯难,不过也没拆穿他,“你本就是按察司佥事,巡视四方乃是职责所在,去到府衙登记一下便是。”

“多谢张大人。”徐京墨送上一盒南宫家的团茶新品,而后就离开了。

再去渔阳,可不止是他还有南宫云辞。张茂等人知道后,只是给原老板送了信,若是没猜错,送人是假,找原老板是真。

戚大人是寒门出身,小时候也曾下过地,他看着一路上的农户,总觉得有些违和感。“徐大人,您说为何秋收之季,不见这些农户脸上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呢?”

“陛下仁爱,自从登基以来,从未加征税负,九州又是粮产大省,今年风调雨顺,再看田里的出息,想来是喜人的。我也想不通,哪有人会不为自家收成好高兴呢?”

除非,这些收成不是自己家的。

戚大人似乎是猜到了什么,也不再多言。

到了渔阳,尤大人亲自出城迎接他们,“本官代一众学子多谢徐大人、戚夫子。渔阳若是能多些读书人,一定会变得更好,戚夫子去了官学,有什么需要的只管来找本官。”

“多谢尤大人,我与子期同在崇山书院教书,能得此机会实属不易,希望能将一生所学尽数教给本地的学子们。”

一番客套以后,徐京墨和戚大人才回到住处。

戚大人问,“徐大人,住处可安全?”

“这宅子是我上次来买的,眼下只住了个门房,是我家的下人,戚大人自行安排便是,只一点,不要在本地找下人,签了卖身契也不顶用。”

第二天,戚大人就去了官学,等他见到那些所谓的“好苗子”以后,一堂课难度一降再降。

而徐京墨也没有急着返回府城,反倒是正如张茂等人猜测的那样,给原老板递了请帖。等了三日,依旧没有回信,但是好歹等来了原家的管家。

“徐大人,小人是原家管家,我家老爷在外地谈生意,一直没能回来,有什么事,您只管吩咐小人便是。”

“本官只是听说原老板乃是北边粮食商会的会长,我家夫人欲在北边做点粮食生意,但是似乎有人从中作梗。”

那老管家跪下磕头,辩解道“大人有所不知,北边的田地不比南边,产量本来就少,为了保证农户的利益,我家老家老爷与农户都是签了长契的。”

说着,他就取出一份长契递给徐京墨。徐京墨接过后,这契子写的是张三与原记粮铺约定,十年内,只给原记粮铺卖粮食,若是要买粮食,也只从原记粮铺买。双方约定的买卖价格均是“市价”,看起来似乎很公平。

齐朝可没有什么反垄断法,原老板的做法自然也不能说有错。

徐京墨又问,“难不成北边所有的农户都与你原家签了长契?”

“自然不是,但是北边的其他粮商也都学着我家老爷,与农户签了长契。”

老管家的眼瞎之意是说,无论南宫家的粮铺开多久,都不能有生意。徐京墨面露怒色,“欺人太甚!”

“徐大人息怒,其实北边更好做的是茶叶生意,您知道九州这地方不产茶叶这种金贵的东西,但是谁家不喝茶呢?”

老管家地上一个锦盒,“这是我家老爷送给南宫行首的赔罪礼物,实在是没办法,我家老爷是会长,不能带头坏了规矩。”

等送走了这个老管家,戚大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刚才那管家的话,他是半句也不信的。

徐京墨当着他的面打开锦盒,入眼的全是银票,取出来一数,整整三万两。“这银子留着日后资助那些真的学子吧。”

戚大人看他一眼,并未拒绝。

徐京墨又在本地约了几个“粮商”,结果无一例外,不是他们找南宫家的麻烦,纯粹就是一早签了契子。

尤大人冷眼旁观,任由他折腾。等他们四处碰壁以后,总该知道将粮铺撤去南边了。

看起来,一切正如他们所想,直到一日夜里,粮仓起火……

这火烧的突然,尤大人第一个赶到粮仓,没等一会儿徐京墨也来了。他脸色苍白,“尤大人,秋收的粮食可都入库了?”

尤大人一愣,方才反应过来,徐京墨是担心九州今岁不能按时、足额向朝廷交税。若是如此,他这个新来的按察司佥事可就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