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37)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那老者看他一眼,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出自《礼记礼运》,徐京墨当即接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老者又问,“晏安鸩毒,不可怀也。”

这句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也是徐京墨前些日子所借阅的书。

“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有云,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徐京墨洋洋洒洒地论述了一番后,就看那老者点点头,似乎是满意的,“读书需得有广度,亦得有深度。若是遇到不慎清楚的,可去找夫子请教。”

说罢,那老者就挥挥手让徐京墨进了藏书楼。

徐京墨不知道这老者是谁,但是他们这些学子来借书,只需要说出大概的名字,就能被这老者告知那书籍的存放地,有时还会被推荐一些书籍。合理推测,这老者恐怕是读遍了这藏书楼的千万书籍。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个看门人呢?

一晃眼,已经过了月余,明日就可以回家去看看了。徐京墨将自己随手抄录的几本论语放进书箱,待到明日路过书铺就可以去卖了换银钱。

唐柳手中拿着几本书走来,“京墨,我明日不得空,不如你帮我一起把这些书拿去书铺?我与那老板约好的,他认得我的字迹。”

徐京墨笑着回道,“恐怕不方便,我手上这两本是赠人的。明日家中有客,我得一早就赶回去。”

左言看唐柳似乎要硬塞,便出口相帮,“你何必为难京墨,去其他班上问问,总有人是要去书铺的。”

这些日子,唐柳注意到徐京墨虽然带了个书童,但是日常花销很是节约,从不见他专门去加银子点菜,想来也就是个耕读之家。自觉大家身份一样,但是他要年长些,成绩也要好一些,所以言语间多有轻视。

但左言是世家子,他惹不起,左言帮徐京墨说话,他不愿得罪左言,也就只好放弃。

待唐柳离开公斋,左言才低声对徐京墨说“莫要去帮他,这人偷偷抄录了其他书籍。”

书院不允许学子对外抄录的书籍,自然是市面上没有的,这类书籍外面的书铺可是高价在收,几十两乃至上百两的都有。

比起银子,书院的学子更看重在书院读书的机会,功名路的青云梯,谁人愿意为了百十两就轻易舍了去。

徐京墨了然,唐柳有事是假,寻人帮他背锅是真,“多谢左兄。”

“无妨,明日你可坐我家的马车一同回去。”

“谢过左兄,不过家里应该是有人来接的。”

左言闻言只以为是南宫家的人,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他们二人都是今年刚考进乙级的,左言之前随父母住在九州,为了乡试他才独自回到原籍求学。不过左家本家就在临安,他回来也有族人照应。

左言知道徐京墨的身世,但是极其欣赏他的才学,二人时常相互讨教学问,一来二去自然就相熟了。

徐京墨经历过无数恶意,遇到这样的纯粹的善意,也是相当珍惜的。

第二天清早,徐京墨起来,就见观言在门口等他了。“少爷,书箱给我背吧。”

徐京墨也就比他大两岁,要真论起来他的力气可能还不如观言,这个时代终究是尊卑有别的时代,他早已习惯这一切。将书箱递给观言后,两人一起走出书院,就见李大郎已经在门口候着了。

“李叔。”

“少爷,夫人在家等您呢,我们现在就回? ”

当然是先去书铺,把那两本论语换了银子在回家。论语全书一共一万九千九百字,平均下来每日写个百来字也就够了。这两本书差不多可以换一两银子,刚好够这对姐弟的月钱。

徐京墨心下好笑,他这是给自家仆人打工。

那书铺的老板是个会做生意的,看了徐京墨送来的论语,那一手的馆阁体写的相当漂亮,称赞道“秀才老爷这手字当真一绝,若是您愿意,可以接些抄经的活计。”

许多大户人家都有礼佛的习惯,要抄经书而后焚于殿前,为表诚信,除了会自己写一些外,还会请专人来抄经。这抄经的活计主要就是要字好,有些秀才甚至以抄经为生来养活一家老小,由此可见这抄经的价格有多高了。

徐京墨可不打算接这活,抄经极费时间,虽然银钱多了许多,但是拿时间来抄经就是本末倒置了。

谢过书铺老板的好意,他取了自己的银子便离开了。

李大郎欲言又止的样子实在难以让人忽略,徐京墨主动开口问他,“李叔可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回少爷,是小的的儿子。”李家的儿子已经十二岁了,在蒙学读了三年多了,他听夫子说儿子现在学的还不扎实,还要等等才能下场去考试,但是他儿子又想今年就下场,他有点犯愁。

徐京墨也能理解他们,毕竟参加一次完整的童生试需要至少十两白银,而他们夫妻一年也存不下这么多银子。若是没有把握,这就是浪费银子,多试几次不中,恐怕也无力再应付日后的考试费用了。

“若夫子靠谱,那么还是建议令郎再等上一等。”考功名,不是儿戏,临安也是科举大省,每次考试的竞争都相当激烈,若无把握还是没必要去尝试。

何必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去打水漂,李家小子并不是天才,读书三年时间就下场实在有些勉强。徐京墨猜他这想法应该是有缘由,所以建议李大郎回家后与儿子好好聊聊看。

童生考试分两场,分县试和府试,县试是三年两考,一般是在年初的二月开考,考过县试的学子可以直接在四月继续参加府试,考过了府试也就得了童生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