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295)+番外
“对,我也听我嫂子说是360娶的,那边可不像咱们这么富裕,娶个媳妇才五块钱呢,360是天价他们咋不愿意,原本他爹妈拼死不答应的,等听说这个怀了娃,还不是好好的接回去了。”
“这个还不是最荒唐的,我听我嫂子说他们村有人跟着去了那边,听说那地儿可乱了,什么歌舞厅,暗娼子到处都是,他们村的那男的挣的钱全花在那些女人身上了,半点没给老婆儿子,过年都不回来。”
于朝阳见大家把这个话题说开了,叹口气道:
“我就是想啊,那样的男人都能在有钱之后抛妻弃子变成这样,那咱们村真要把木头卖了,一家得了几万块,咱们这些人会不会步那位嫂子的后尘。
我自己倒是不担心,我是知青,他要真的愿意离婚大不了回城去。可是我家砚山可怎么办?他成绩这么好,体能也好,老师都说以后是能考军校当军官的好苗子。
毁约了木家堡哪里还会免费教他,这姚县除了木家堡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老师。到时候书读不了,也不能去木家堡当工人,就算想回来种地,这林子没了,地也种不安生,他可怎么办?”
“不能吧,你家明达不是那样的人?他如今可是什么都听你的,你这就是想多了。”
“他为什么什么都听我的,还不是如今家里的种植林和大事小事都是我管着,咱们女人打理药材比他们男人细心,换句话说,咱们挣得比他们多,而且我还当着这个妇女主任,大小是个官,真要像赵老板说的那样,卖了木头去城里买房,那你看他还听不听我的。
我可没忘记当年是怎么嫁给他的!我那会儿不会干活挣不了几个工分,跟他又不熟,他能对我做出那种事不就是因为我这张脸,如今我老了他有钱了,做出啥事我都不奇怪。”
旁边的婶子媳妇们听着这话心里凉嗖嗖的,但又觉得自己男人不会那样,一个劲的给男人们开脱。
“这话嫂子你自己信吗?现在大家都穷,不少地方两三百块彩礼就是天价,别说三十岁,五十岁都能娶个18岁的大姑娘。你看咱们这粗手糙脸,拿什么和人家比?
指望男人那点良心吗?二十年前的离婚潮大家忘记了?”
这样的对话不仅在赵家村发生,在姚县的所有地方都有类似的谈话。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大胆的人挣了钱,和老婆离婚另娶的不止牛宝山那一个,前两年新婚姻法颁布的时候,妇联这边也做了宣传,大家都晓得了,如今只要有一方说感情破裂了就可以离婚。
而今年的“秦香莲上访团”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小媳妇们想起那些“秦香莲”她们可都是城里长得好看又有文化的女人啊,是她们羡慕的对象,这样的人都能被抛弃,那她们的?
年纪稍微大些的想起他们小时候,那会儿还没解放,窑姐的存在还是合法的,不少村里都有打开门做皮肉生意的女人,而他们的父辈,平时看着老实的男人,也是去照顾生意的一员。哪怕饿着家里的孩子,他们也要拿着粮食去找那些女人。
这个时候,没有几个女人敢说他们的丈夫暴富后,她们能跟着过上好日子。
对于大部分生育后的女人来说,孩子才是她们心里最重要的,如今他们的孩子在木家堡上学,谁没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木家堡那些老师以前可都是教大学生的,多少大学来请都没请回去,真退学了孩子去哪里找这么好的老师,几万块钱是很多,但这些钱一大家子花,掌握在公公婆婆或者男人手里,她们落不到半分,为了这钱去得罪木家堡毁了孩子的前程,真的值得吗?
木家堡制药厂没办起来之前,她们的日子过得艰难,赵家村不少男人都有打老婆的习惯。但是和制药厂合作之后,敢动手的男人越来越少,除了妇联发挥了作用外,最大的原因不就是她们能伺候药材能挣钱吗?
离了姚县,没了种植林,她们真的能比现在过的更好吗?
家里孩子学习一般的还能忍,但孩子成绩好,经常受表扬的那些,当天晚上就和男人闹起来。
“你是疯了吧,咱家的树能卖多少钱你知道不!四万多块,那可是四万多块啊!你一辈子都挣不出来!”
“你才疯了,四万多块咱们种药材一二十年也能挣回来,老二念书次次考第一,以后考上大学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你要是跟着赵正驰瞎搞,咱家老二怎么办?还有木家堡的违约金,赵正驰出还是你自己出?林业局现在都开始统计林子里木头的数量了,要是最后不给砍,那你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少小夫妻之间因为要不要卖木头的事情争吵起来,甚至波及到了孩子。各村的妇联组织忙得脚底冒烟,见天的在处理家庭纠纷。
这样闹了十几天,县政府那边的干事和妇联同志竟然下乡了,她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
“这段时间大家心浮气躁,吵架打架闹离婚整得沸沸扬扬,县里开会讨论了这件事,领导们的意思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会,我们还是要以调解为主。
但如果实在调解不了,那么要严格按照婚姻法,尊重妇女同志的权益。包产到户分田地山林是按照人头来分的,自己名下的田地山林要还给妇女同志,如果夫妻双方离婚,那么妇女同志要按照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来计算要给她们分多少财产,大队要无条件给妇女同志划分宅基地,如果有孩子的,三岁以下的孩子无条件分给女同志,三岁以上的,看孩子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