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片孤城万仞山,春风再度玉门关(101)+番外

作者: 箫亦如 阅读记录

崔依未答。

常苒又道:“我只问你,乐妃,姓什么?”

崔依一下跪下,卷起一些卷轴,顺势到常苒脚边。踟蹰着才道:“程!”

常苒呼出口气,是了。

崔依再道:“如今那脉程姓已绝户,饶是乐妃主子也由陛下亲口玉言,念情深陪伴多年,特免其罪。剥夺程姓,以己名相替,称号随改。”

常苒问:“那程家,到底犯了何事?”

崔依极其低声道:“程家以前是顶富贵的。祖上开国便是功臣,后子孙也十分成才。那时的程家是一门双侯爷。那位......程姑娘的父亲,程小侯爷并非承继,而是凭功绩自己争来的。听闻年少时是同当今陛下、和咱们长公主一同御书房读书的。程姑娘于闺房时便有第一才女的美誉。但......叛国之罪,无可饶恕!还是由自家嫡系揭发的,据说与旁国来往书信文书、人证一应俱全。族中男子尽被处斩了,女子大多也都死伤尽了。”

常苒扶着额头不觉闭上双眼,深呼吸几瞬才平复。思虑纷飞之际听闻外有脚步声渐近,急忙悄声提醒:“快。有人朝着这头来了。收了收了,先放里间去。”

轻叩房门,崔依过去开门。钱薇未见眼色,快步拐过屏风,直朝床侧而来。“芷兰呢?”

崔依只“啊”的回了一声。此刻芷兰已藏好画轴转身从里内阁出屏风而来。

“你这是什么反应?”钱薇问。

“什么事呀?”常苒轻轻问询。

钱薇回身蹲在床边悄声说:“小姐。宫中又出事了。乐妃娘娘方才在自己宫中自缢了。”

“什么?”常苒一掀床帐坐起身来。

崔依未等钱薇说话,急忙抢先跪地便道:“钱薇姐姐,小姐都知道了。”

钱薇也急跪轻唤:“小姐。”

“你只管说,到底怎的回事?都不追究了,为何突然便......”常苒忽而有些气息难平。

“小姐是想知道程家的事,云散姑娘的事。您便统统说了吧。免得在宫碰到什么忌讳。”崔依急忙一拉钱薇衣袖,提醒道。

钱薇明显松了口气,转而仰起头看向常苒。“小姐赎罪,奴婢日前知情却未禀报。以前来教习的云散师傅,是罪臣之女。乐妃主子,是程姑娘的亲姑姑。”见常苒反应,却是已知了,后又道,“晚间刚止了进出。便传来了消息,云散姑娘病故了。我们本打算瞒着您,怕您伤心的。想着过几日待您淡了些,再同您讲的。”

“她?病故了?”常苒重复一声,眸子充盈着泪。

“是。长公主本意图拉拢乐妃的,也知这事瞒不住,晚间时候便由桂嬷嬷亲去告知了。谁知......方才,乐妃所居宫宇的佛堂,走了水。侍候乐妃的宫人说,乐妃听后,进佛堂直念往生咒,然后亲点百余火烛。又打发人统统离开,反锁佛堂!”

常苒面上已显惊惧:“都说诸般死法,自焚是最受不住的。为何呀?”

钱薇继续说:“听长公主的意思,乐妃主子本就性情刚硬,出了之前那档子事,仍是深得皇恩,但却不屑圣恩。只为保程家女子们才苟活在宫的。陛下也不想太落人话柄,但还是犯天下之大不韪,做了。下旨断了娘家族亲剥夺姓氏却特旨位分未减封号为乐。虽查抄了韵典坊,但特旨不得牵连一干人等。偏那程姑娘也在其列,这才纵了。如今她程家这般的血脉也没了,再是没有挂念了。陛下待乐妃情深,说是日后咱们宫里的定要慎行。生怕皇上怪罪。”

“韵典坊是乐妃的?”常苒暂断心中所想,急忙问道。

“是程家的。程家乐、舞皆是一绝。传闻韵典坊的乐便是年少的乐妃,让韵典坊在京城立下根基。舞便是程姑娘。程姑娘在宫为太后一舞贺寿,正式把韵典坊名扬京城。”钱薇答。“奴婢在宫比诸位姊妹稍早几年,便也听得多些。”

【作者有话说】

本文:天与地相似,故不违。摘自《周易》原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徒留雯华若锦。摘自《诗经》原句:舒窈纠兮,雯华若锦。

第42章 前因后果,始俑者

◎承元殿帝后对话;“赠”香囊者出现。◎

三更时分,皇帝忽到皇后承元殿。才走到承元殿后殿陛下便支走众人。“说查的是你,后封锁宫门不让外传的,也是你。”

皇后一夜奔波,现下并未安寝,枯坐妆台之前。此刻发饰还未拆卸完毕。只能自行看着铜镜拿下釵环。“宫中本就风雨飘摇人人自危,若是外头在传一气,不知会传成什么样子。”

皇上语气中尽显无奈:“既然要捂,便揭过不提。何苦非要尛兰承担。”

皇后反问,甚语气颇硬。“陛下觉得沐贵人冤枉?纵使不是她做的,但她未查带着此物招摇过市也有罪。”

皇上转而平静道:“太医早已表明,茴香并不致滑胎。”

皇后略显厌烦之色:“是。但是茴香味重,佐以掩盖麝香之物。且茴香已干的枝叶上满是红花粉末。这若是长期放入仍滚烫汤汁沸水中......食果下腹,寒性深重,伤其女子根基。足以见此人心思歹毒,令人不齿。本宫在宫也见那些妃嫔使尽手段奉承,争您宠爱,奉承无不用其极,本宫也算见惯各种手段,但也没见此等心思。”

“那到底人命一条,你是万民之母,你不痛心?”

“万民之母?那陛下还是万民之父呢。况沐贵人非妾身毒害,又不是本宫命人让她吞金而亡!”

皇上发出鼻音极重的一声,才缓和脾气说:“眼下不也没查出是谁,便死了两人了。再查还会死多少?此事作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