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为辛弃疾义女后(120)

作者: 雪潺潺 阅读记录

韩淲一噎,想到方才已经粗心说话惹了这小莲心生气了,便不再出言驳斥,只笑道:“好吧,你说得对。”

又可怜道:“小莲心,这次总不生涧泉哥哥的气了吧?”

莲心两手在身后交扣,踢着脚尖,随韩淲顺着隆起的小山坡而上。

江南西道温度较高,每年的春色常比临安府来得早,绿意却能比临安府留得更久。

此时已近冬至,小草坡上却仍有朦胧苍翠之色,雨丝斜飞,像踏青时常刮到面上的风筝线一样恼人。

唯一不同在于这雨丝抓也抓不住,只觉颊侧微微的轻痒,睫毛被打动,却无法把握住始作俑者的踪迹。

莲心背着手,倒着走,笑得眼睛弯弯,看着韩淲:“如果我说生气,涧泉哥哥待如何呢?”

韩淲叹道:“只好给辛叔父当牛做马,以偿过错了。”

莲心眨眨眼,站住了脚。

她脸上现出一点有些迷茫的神情,迟疑道出一声“啊?”,而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迷茫,她随后方说出“那对我...”三字,脚下便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在地。

好在她平衡尚可,上身摇晃几下,险险站稳。

韩淲收回惊讶下伸出相扶的手,垂脸去看地面。

原来是块突起的石堆。

该修整屋舍庄园了。

他摇摇头,没在意,又问莲心:“方才你说什么?”

莲心“噢”一声,又笑了:“也没什么,只是方才想到不如这样,”她指着地面上那小石块垒起的突起,也不晓得这是哪个小孩子的杰作,“我们随意拿一块石块,正反面做记号。将它抛起落地后,若是正面呢,我就原谅涧泉哥哥,若是反面呢,涧泉哥哥得亲自教我作完《浣溪沙》,我才肯再和涧泉哥哥重新建起友谊的桥梁!”

莲心不怀好意,斜眼瞧着韩淲:“涧泉哥哥,你认不认罚呀?”

莲心身世虽苦,性情却是鲜少自苦的。

韩淲便用力揉揉莲心的脑瓜,笑道:“行,谁叫涧泉哥哥惹了我们莲心呢?认罚,认罚,就按这样来。”

说来就来。

两人议定了,莲心便也蹲下,在小石堆里择了块有漂亮虎纹的,给韩淲展示:“红黑纹多的是正面,黄黑纹多的,是反面。”

韩淲点头,说记住了,想起什么,“哎”一声拦住要开始抛石的莲心:“若是不正不反,恰以侧面落地呢?”

莲心故作高冷,摇摇手指:“那就说明不该原谅涧泉哥哥喽。”

涧泉哥哥真是个傻子,这石块侧面圆滑,怎么可能立得住?她说了两个选项,可都没有“不原谅”的选项,就他还非要问。

真笨呀。

莲心看着背对着朝霞的韩淲。

他的轮廓在发粉的霞光中隐约,空气中的雨丝简直像在漂浮一样了,在视线中游弋,在呼吸里流窜。

淋雨的草坪散发出清新欲醉的气息,早起的鸟宛转唱歌,这一小片世界像是因为晨雨而早醒了一刻的小娘子一样,趴在窗台,晃着脚在看着莲心和韩淲,明媚可爱——

——但这都不能影响她鹰隼般女人钢铁一样的意志!

莲心从晃神里回转过来,坚定地盯着韩淲:涧泉哥哥,你笨。

韩淲被莲心的表情逗乐了。

他摇摇头:“好吧,别拿眼睛骂我了,快开始吧。”

莲心这才煞有其事地点点头,将手中石块朝空中一扔。

两人伸着脖子,跟着石块往上伸长。

再随着石块往下延展。

直到石块落地。

石块被夹在两块假山石的缝隙之间。

——正面贴左边,反面贴右边。

石块侧着立住了。

一时间,莲心和韩淲凑在一起,竟然凑不出任何一片上嘴唇或下嘴唇。

两人都变成了震惊的没牙老太太脸。

...

这可真不是个好兆头。

既然人都穿越了,莲心打从来到宋代的那天起就一改原先的无神论调,转而变成在“如果没有神我怎么可能穿越?”和“说不定是相对论显灵!”的两种观点之间摇摆的状态。

虽说是摇摆,但她已经不敢轻视自然所给预兆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万一呢?万物皆有灵,这也许正是上天给莲心所降下的启示。

莲心悄悄拉住在路上偶然遇见的四郎:“四郎,你觉得‘一语成谶’可有道理没有?”

被莲心拉住,四郎先露出了不知为何颇为心虚的表情,待莲心说出问题后,才松了口气。

“当然有道理!”四郎道,“你没听《碾玉观音》里吟么,说了‘无限园林转首空’,最后果然人人殉情,尽没了命,唉。”嗟叹起来,“我的秀秀!我的崔宁!...”

因为震惊,莲心失去上下嘴唇。

阿娘不让她和看话本子的人玩...

莲心心有余悸地溜走,去问下一个。

“一语成谶?有道理。”被莲心找上门的姜夔放下手中的竹箫,温柔一笑,“比如我帮你之前就觉得你会赖账,现下你果然赖了。那乐师到底是谁?不许再说是你自己谱的,你连宫商角徵羽都数不全!...”

好吧,阿娘也不让她和债主玩。

趁着姜夔愤慨地长篇大论时,莲心溜走,再找下一个。

“没道理。”

大娘绣着一对鸳鸯,头都没抬,“我小时候还说想嫁给皇子呢,也不见应验哪。没听说过‘一语成谶’还要见人下菜,好的不灵坏的灵呢。”

阿娘没有不让她和大娘几个玩,所以这个可信!

莲心笑逐颜开。

而这时坐在一旁因被针扎了手而吮着手指的二娘却含含糊糊地反驳道:“不对,不见曾断言太祖‘金猴虎头四,真龙得其位’的‘真无’道士一句话就说中了太祖的兴衰么,可见‘一语成谶’还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