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为辛弃疾义女后(212)

作者: 雪潺潺 阅读记录

他这样的作风,确实欠考虑了。

莲心一笑:“韩哥哥,许久不见,你倒客气起来啦。”

三郎也只轻松带过,“现下后悔了,想再摸我的脸也来不及了。”

“噗——嘁!”

韩淲被逗乐了,忍不住用力责怪地拍拍三郎的肩。

“大哥给你们两个赔礼道歉,来吃月饼吧。要什么馅?”

他不再多说,将从厅中偷偷带出来的玉碟所盛的月饼递到两人面前,“五仁,红豆,桂圆,火腿...快选吧!”

争执后的尴尬是最难消解的。

此时说什么都不好,莲心便拿了红豆的,三郎拿了块火腿的,只埋头吃起来,没再说话。

一时间,庭中竟然只余咀嚼声。

最终,还是莲心先开了口,岔到另一个话题:“对了,方才听三哥说的...韩哥哥,你要议亲了?”

“...有几位人选吧。”

出乎意料,韩淲没有立刻回答,出神了半晌,看一眼三郎,才模糊地回答,“还八字没有一撇呢。”

三郎道:“韩哥哥害羞了?”

莲心闻言推三郎一下子。

而三郎只是任她上手,也不反抗,只由手肘支在膝盖上的坐姿变为更加舒展的姿势,向后靠在了庭柱上。

韩淲先是斥责:“干什么呢。别动手。”

随即有些发愁地仰头看向天空,缓缓吐出口气:“倒不是害羞,是你老师和师娘看中的人,没有一个我认得的。既不知道她样貌如何,更不知道是什么脾性,想到要和这样的人过一辈子,可真是害怕...万一她不是我喜欢的性格呢?”

莲心的睫毛颤动了一下。

她也坐了下来,隔着三郎问韩淲。

“韩哥哥,你说怕她不是你喜欢的性格,这话可有些武断噢...你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性格?”

三郎的十指对点,安静听着二人对话,视线微垂,略笑了笑,没有讲话。

“每个人大多喜欢与自己相反的脾性啊,这很好猜。据我猜,姜夔必定喜欢活泼奔放的,陆家兄弟喜欢安静乖巧的,三郎么,谨慎冷静太过,日后喜欢上的肯定是哪个热烈大胆的小娘子,你信不信?”

韩淲煞有其事地分析,“至于我么,我...”

一时间,他竟然迟疑了,“我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呢?”

分析了别人这么多,结果自己的反而想不清楚了?

三郎好笑道:“是什么样呢?”

不知为何,韩淲却三缄其口,仿佛颇受此事困扰似的。

想不清楚的,便暂时不去想。

韩淲叹了口气,摇摇头。

“大家都长大了啊...”

他跳过这个问题,一边啃下一口月饼,一边躺倒在台阶上,幽幽道:“过了今年,说不定姜夔也要成婚,我也要成婚。到时候,大家怕是再没有这样快乐聚在一起的时候了...”

三郎没有讲话,略低了下头。

看了韩淲一眼。

大家都长大了。这话倒是没错。

每个人都到了迈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了,从指缝里无可奈何流逝走的,是东流水一样的少年时光。

就算日后再有权有势,也没有人可以再复制出那一个冬天的少年心性和快乐。

一时间,三人之间又沉默下来。

直到莲心实在憋不住的纳闷不解打破了这莫名伤感的氛围:“韩哥哥,你是不是没数清节日呀。过了中秋,还有冬至;冬至之后,还有元宵。那么多节日,怎么就是最后一次了呢!”

私自取消公共节假日,别说是封建王朝,就是放在现代,她也得给他判个死罪!

大大的死罪!

三郎拉住莲心呲牙咧嘴扑向韩淲的去势。

“好了,别咬。小心咬掉你的牙。上次来信还说你掉了一颗。”

三郎的手指往旁边一指,好笑,“与其咱们吵,不如看看那边的偷听贼...”

韩淲和莲心依言,缓缓转头。

四目相对...无数目相对。

“嗳呀,他们咋发现的?”这是范如玉的惊声。

“我就说老杨太高,得往下蹲蹲吧...”这是来自辛弃疾的甩锅。

“此乃‘杨’长避短也!”尤袤的谐音梗展示。

“嘘,赶紧想想拿什么借口掩饰咱们想听韩淲娶媳妇的八卦意图。”姜夔是个务实派。

“意图已经被你说出来了啊!”可惜清醒的只有朱淑真一个。

韩淲也确实听得清清楚楚,“听什么?听我娶媳妇?”

他都气乐了,“谁说我要娶媳妇了,我出来是给三郎和莲心两个送月饼的。你们能不能正经些!写写诗,作作词,那才是正经文人过中秋该做的么。瞧瞧你们,哪有个文人的样子!...”

被揪住了错处,有理也要亏三分,更何况他们本就也没理。

一众文人都被训成了缩手缩脚的猴子。

没有办法,为了挽救些形象,只好做些正经事。

...

“那么,以‘中秋’为题作诗词。限时一炷香,胜者得杨伯父家中所藏的御赐月饼一盒、我父亲腕上翡翠十八子一串、张伯父所藏上品松烟墨一锭...”

三郎一一念罢,点燃手中的香,轻轻一甩,插在靠窗的青釉龙耳香炉中。

轻烟飘散,聚在府上的歌楼二层的人们便一边就着皎洁月色,一边三三两两苦思构想起来。

蟋蟀声声,姜夔先作完,收了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