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163)+番外
韩学举说道:“怎么跟你妈说话呢?”
“那您说我们该怎么跟我妈说话?现在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吗?不应该先把真相查清楚,该伏法的伏法,该送回去的就送回去吗?”韩律说道最后,还看了一眼韩莹。
李文秀下意识的握住韩莹的手,想说“不能送她走,那家什么条件,韩莹回去怎么生活”,但是看着大女儿和大儿子冷冰冰的脸,这话就没有说出口。
韩冰和韩律出门以后直奔派出所,却没想到,在半路上就遇到了带着王秀娥回来的公安同志。
看到这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这事是真的,已经没跑了。
俩人跟着到了派出所,以受害者的身份重新报了案。
“我们今天早上听到广播的内容,才知道这件事。公安同志,我们现在来报案,一方面是希望将凶手绳之以法,另一方面也是想问清楚,我们的亲妹妹被她扔到哪儿去了?”
派出所的人同情的看着这两个年轻人:“你们是受害婴儿的兄姐,你们的父母呢?”
韩冰、韩律:“……我爸在处理厂子里的事,我妈受到的打击太大,还没缓过劲来。”
这个时候,一旁的王秀娥突然哭喊起来:“莹莹是无辜的,求你们了,不要赶她走。”
“她无辜,那我们的亲妹妹不无辜吗?”
公安同志说道:“她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已经确定就是杀死你妹妹的凶手,也是她故意调换孩子的。”
一名公安同志说道:“你们可以先回去,也可以在这里等着,我们待会得去一趟你家,向受害者家属通报一下具体情况。”
韩冰和韩律没有走,就在派出所等着。
公安同志又详细询问了王秀娥当年的情况,得知她把孩子掐死后扔到了京郊外的一座野山里。
韩家,韩冰和韩律走了以后。韩学举也站起身:“我得去厂子里处理一些事情。如果确认属实,就把韩莹送回张家吧。”
“爸!”“她爸!”
韩学举先对韩莹说道:“你先别叫我爸,你是不是我的女儿还不一定呢。”
又对李文秀说道:“这件事情没得商量。这要是不小心抱错了,我们还能继续养着她,但如果是王秀娥故意的,如果她还杀害了我们的亲生女儿,我们怎么可能再留下她?留着仇人的孩子?如果这么做了,我们还有什么脸为人父母?”
韩学举说完就走了。
留下韩莹抱着李文秀哀哀哭泣:“妈,求你了,外面的人一定是乱说的,我就是你的女儿啊,别赶我走。”
李文秀抱着她哭成一团,说道:“你放心,你放心,妈不会让你去过苦日子的。就算王秀娥犯了错,就算你是她亲生的,可你是无辜的,你什么也不知道啊。”
就听见韩璋冷笑一声:“她知不知道都改变不了一件事,她是仇人的女儿,她妈杀了我妹妹,您的亲生女儿。她不光要走,我们还得找她亲爸妈索要赔偿,这些年养她花了多少钱,他们得还给我们。”
“阿璋,住口!”李文秀呵斥道,“莹莹怎么说也当了你这么多年的妹妹,你怎么能这么冷血无情。”
韩璋:“……”这要不是他亲妈,他一定得骂一句:“妈的,智障!什么东西!”
但这是他亲妈,他不能骂,只能摔门走人了。留下那俩人继续抱团哭。
第121章 被捡来的弃婴(11)
韩厂长走在工厂里,感觉周围的人全都在叽叽喳喳,全都在议论他。
他想,这些职工一定在骂他是个糊涂蛋,明明韩莹长得一点也不像他们,反而很像王秀娥,之前还有人在他面前开玩笑提起,现在想来,人家可能就是在委婉的提醒他,看看孩子是不是抱错了?
可是他都没当回事。
不对,他是提过的,只是他刚开了个头,文秀就开始哭,质问他是什么意思,难道她还能认错自己的女儿吗?
“莹莹就是我的亲闺女,我是当妈的,不可能弄错!厂子里的人胡说八道,这种话你也信?”
他也知道,王秀娥抱回家的那个孩子已经夭折了,就算追究起来,韩莹真的不是他闺女,他的亲闺女也回不来,养着的这个还得送回去,还不如就这样吧。
只是没想到,孩子是王秀娥故意调换的,他的女儿也不是夭折,而是被她杀了。
他抹了把脸,直奔厂长办公室而去。他到的时候,发现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副厂长,都已经在了。每个人都一脸同情的看着他。
如果他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抹同情里多多少少带着一点点不屑。连自己的亲闺女都能弄错,这也太废物了。而且,关键是韩莹的长相那么明显,和自己的亲妈还一直走动,他就一点不怀疑!真令人费解。
书记先开口:“老韩,今天这事影响太大了,全厂的人都知道了,咱们得商量商量,该怎么办。”
“韩冰和韩律去报案了。交给公安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确认韩莹不是我女儿,就让她回自己家去。”
“你心里有数就好。你刚出门,可能还不知道,王秀娥已经被公安带走了。当时有职工在现场,据说王秀娥已经承认了换孩子、杀人的事。她肯定是要被判刑的。王秀娥住的房子是厂里的福利房,得收回来。到时候还要把她的罪行全厂通报。你看这事还要不要通报一下屠宰场那边?”
副书记接着说道:“虽说张勇说自己对这事毫不知情,他说当时王秀娥带孩子出去,是说要把孩子寄养在农村亲戚家。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寄养在哪个亲戚家?这么多年一次也没看过?为什么对外说孩子夭折了?这些事都经不起推敲。我们觉得,张勇至少应该知道王秀娥把孩子带走是要遗弃,根本就不是什么寄养。他这么说,是不想承担遗弃孩子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