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164)+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那就通报一下吧。他可能不知道调换孩子和杀人的事,但是对遗弃孩子肯定是心知肚明的。”

“老韩,你也别太伤心了。事情已经发生了,按照王秀娥的说法,那个孩子已经走了12年了。哎!”

韩学举颓丧的坐在椅子上:“我伤心又有什么用呢?孩子已经没了。谁能想到王秀娥竟然会做出这种事!竟然敢换孩子,换了还不好好养着。我现在懊悔的,是当初第一次听人说韩莹长得像王秀娥的时候,没去调查这事,如果我调查了,说不定能早几年将她绳之以法,哪能让她逍遥法外这么多年。”

大家心想,谁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就算你没想过孩子是被故意调换的,而是阴差阳错的抱错了,那你也该去查一下吧?就一点不好奇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哪怕你查完以后不声张,继续当没事发生过,照样养着韩莹,但你心里得清楚明白吧?

再说了,万一你在查的过程中,就发现真相了呢?那不是早就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报仇了,也不用养着仇人的孩子这么多年,而且还对杀女仇人这么好。人怎么能这么糊涂呢?

但是表面上,大家也都跟着叹息了一番,然后各自去处理事情。

在原世界里,如果他能早点去调查,说不定还能将亲生女儿找回来,至少不会让她惨死在16岁。

韩学举直接回了家,发现韩冰和韩律已经带着公安同志过来了。

公安正式通报了王秀娥当年犯下的罪行。李文秀刚想说话,就被韩学举制止了,他只有一个表示:“王秀娥的行为实在太恶劣了,请求公安同志依法从严办理。”

“我们肯定会依法办事的,你放心。”

“我想问问,那个孩子的尸体被她扔到哪儿去了?”

“据她交代,是扔到了北郊的野山深处。这么多年过去了,尸体可能早就不在了。我们已经派同志带着王秀娥过去寻找了。如果还能找到,会将她带回来交给你们。”

“多谢!”

尸体显然是找不到的。韩学举只好给小女儿立了个衣冠冢。

这件事情,最终以王秀娥被执行死刑,韩莹回到张家改名张莹,张勇被屠宰场开除而宣告结束。

李文秀还想帮韩莹说说情,在她心里,一个没见过面的亲生女儿,根本没有什么感情,反倒是韩莹,毕竟养了十多年了,感情深厚的很。

而且,做错事的是王秀娥,和韩莹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生了四个孩子,也就韩莹和她最亲。老大和老二小时候,他们一家还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两个孩子和公婆更亲,后来就算长大了,也是经常回老宅住,跟她也就那么回事。生韩璋的时候,他们已经搬出来了,但是韩璋也不是那种腻歪人会撒娇的孩子,调皮淘气,只有韩莹,最是粘着她。

她能看出来,大女儿和大儿子对韩莹的疼爱浮于表面,只是出于长姐长兄的责任而已,平时可能会谦让她,会给她礼物,但是却从来不管她的事。他们对韩璋就完全不一样,阿璋要是淘气不听话,阿律甚至抬脚就踹,小冰也会拧着他的耳朵耳提面命,那是真的关心他。

她看出来了,所以,她就格外疼爱韩莹一些。

现在,韩莹要被送走了,李文秀哭的不能自已。

但是这回,一向对她千依百顺的丈夫却没有任何妥协。

韩学举什么东西也没有让韩莹带走。

在她走了之后,韩莹的所有东西都被打包捐给了福利院。并且收回了李文秀的管家权,交给了韩冰来处理。避免了李文秀悄悄贴补张莹的可能。

韩冰并不想管,管了就意味着她得每天都住在家里,但是看看她妈,又担心她犯糊涂,硬着头皮接下了。

张家女孩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而作为导致这一切变故发生的源头之一的张莹,回到张家以后的日子更是难过。

她没吃过苦,又不懂得看人脸色,回到张家每天要面对的就是奶奶的辱骂和父亲的拳头,倒是替她的三姐分担了很多磨难。

张勇没了工作,一家人全靠捡垃圾、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不久后,张三姐找到了一份临时工,才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了那么一点点。也避免了日后下乡的命运。

70年,张莹还是下了乡,这回,她去了上辈子张三姐去的那个穷乡僻壤。

至于韩家,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也算是受害者,大家除了对他们表示同情之外,就是对他们的糊涂表示嘲讽。三个孩子还好,这事本来就是家长的责任,再加上韩冰不在棉纺厂工作,韩律很快就报名参军去了,韩璋还小,也没人会笑话他们。两个大人真的是走到哪儿都会迎来别人看智障的眼神。

第122章 被捡来的弃婴(12)

韩璋还跑到爷爷家,将这件事情跟老爷子说了一声,气的老头杀到纺织厂把韩厂长骂了一顿。

“你们俩怎么能这么糊涂?厂子里有议论声的时候怎么不去查?啊?”

老爷子越骂越生气,懊恼道:“我和你妈见韩莹的次数少,阿璋他们三个没事总是回去看我们,韩莹一次也没去过。我们跟她每年也就过年的时候见一次面,她跟我们也不亲。你妈说,大概是你媳妇在背后说她坏话了。当年她不同意你们的婚事,你媳妇大概对她有意见,所以,不想让韩莹和我们亲近。既然如此,那就不亲近吧。唉!也怪我们,如果我们主动来看她,说不定早就能见到王秀娥,能看出她俩长得像。”

“爸,这怎么能怪您呢。是我这个当爸爸的没做好。您千万不要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