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238)+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这个房间进门是一条半米多宽的过道儿,两边各一张土炕,上面铺着草帘子。

理论上,一张炕上可以睡好几个人。就算再来几批知青都不怕。

费小静睡了左边的炕,苗书莘就睡右边的。

现在还能自己睡一张床,就很不错了。

“咱们平时洗漱都在外面的棚子里,只有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才在屋里。不然的话,屋子容易泛潮,睡着不舒服。”

“明白。我先把行李放好。”

苗书莘把一个行李包打开,把床铺好。又掏出了洗漱用品,在门口的棚子里洗了把脸。

棚子里面放了个大水缸,应该有年头了,看着还有裂缝,已经焗过了,不影响使用。

在华国,有好多年的时间,大家对于资源的使用达到了极致。

比如这种粗瓷大缸,用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磕碰、有裂缝。这时候,大家就会盼着焗瓷手艺人的出现,他们在村子里行走,边走边唱,“焗盘子焗碗焗大缸”,别说是水缸了,就是坏了的盘子碗,只要不是碎成好几瓣了,都可以修一修接着用。

焗缸

有好多年的时间,农村其实没有什么垃圾。摘菜剩下的边角料本就不多,农民朋友会直接把这些边角料扔进粪坑,沤成肥料。

家养的猪连剩饭都吃不上。

那时候哪有剩饭?猪也就喝个刷锅水。

后来呢?别说东西坏了,就算它还好好的,就单纯觉得不喜欢了、过时了、想换新的,就可以丢掉。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

苗书莘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就回到炕上躺着了。

在她还收拾的时候,费小静已经上床了。

这时候农村还没有电,连煤油灯都不敢随便用,煤油不好买。大家都是天一黑就睡觉的。

今天老知青们为了等他们,已经睡的比平时晚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苗书莘被上工的铜锣声吵醒,但是她没动,赖在床上接着休息。

费小静听到声音就立刻起床了。悉悉簌簌的穿衣洗漱,然后关上门走了。

苗书莘听见她离开了院子,才起身从里面把门闩好,进了空间。

痛快洗了个澡,又安抚了自己的五脏庙,才重新出来躺在床上,思考这几年该如何过。

话说她这几个世界还没真正下过地呢,要不就去试试?

过了一会儿,方小雨在门外叫她:“苗知青,起来了吗?我们想出去看看,你去吗?”

“去。我马上好,稍等我两分钟!”

她快速穿衣下床,打开门,又装模作样的洗了把脸。

“我收拾完了,她们俩去吗?”

“去,她们也马上好。”

正说着呢,杜雪和郑红梅就过来了。

昨天在牛车上已经互相认识了,杜雪说道:“咱们也别郑知青方知青的叫了,直接叫名字吧,你们叫我小雪就行。”

“好。”

然后称呼就变成了小雪、小雨、小梅、小苗。

“怎么到我这儿就变了?不该叫我小莘吗?”苗书莘疑惑道。

郑红梅说:“在外面喊小莘,别人听见了,可能下意识的就会看脚下,以为我们提醒他们小心呢。”

苗书莘:“……行吧,小苗就小苗吧,还挺好听的。”

败给了谐音梗!

四个人往外走,在前面又遇上了秦峰和张卫军,六个人一起出发了。

“吃东西了吗?饿不饿?”

秦峰问方小雨。

他这一问,大家也就想起来了,打从坐上火车,就没正经儿吃过饭了。

方小雨:“我昨天晚上把从家带来的东西全打扫了,这会儿倒是不饿,你们呢?”

大家都说不饿。就算饿了,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知青们早上没做饭,可见早上是不吃的。那就只能等到中午了。

而且,这会儿大家都兴致勃勃,想去看看自己以后将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究竟什么样。至于吃饭,就中午再说吧。

“咱们出门,要锁门吧?回来有钥匙吗?”苗书莘问。

“有,我跟钱来同志拿了一把钥匙。”

第177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8)

10月份的天气,已经有点凉了。尤其是清晨,太阳尚未升起,走在路上,有点打哆嗦。

地面凹凸不平,一看就是几天前下过雨。地面虽然干了,但是深深的车辙印还在。等到下次下雨的时候,这个留下车辙印的地方就会积攒更多的雨水,然后恶性循环,成为一个水坑。

树叶已经开始变色,黄的绿的夹杂在一起,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双人合抱的大槐树,每个人都走上前去摸了摸。

村子里比较安静,大部分人都下地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弱病小们,也大都没出门,小的可能还没起床,老的可能在打扫院子,个别人挑着水走在路上,就成了她们问路的对象。

这会儿,连炊烟都还没有。

方小雨:“老乡们也不做早饭吗?”

秦峰:“这儿的人,吃饭的时间可能和咱们原来不一样。中午的时候问问老知青就知道了。”

到底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六个人聊天的声音不大,透着点小心翼翼的感觉。也是因为村子比较安静,怕声音太大会显得很突兀。

她们边走边问,摸到了木匠爷爷家。

村里的木匠姓杨,是祖传的手艺。本来已经传给下一代了,但是木匠大爷正当壮年,得下地挣工分,木匠爷爷就只能重出江湖了。

苗书莘跟他定了一个长条柜子和一个木盆,明面上总得有个洗脚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