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242)+番外
推碾子的大娘边转圈边问他们:“你们是昨天新来的知青?”
秦峰点点头,回道:“是的,大娘,我们刚来。以后有什么事儿,还得请您多关照。”
大娘笑道:“你这个娃子会说话。”
几个人没再多言,就乖乖在那儿等着。
大娘和来来往往的人都能聊上几句。他们也跟着点头微笑,大娘大婶儿的叫人。
还顺便听取了一些八卦。
“你听说了吗?早上秀华摔掉了一颗牙。去公社医院看了,粘不回去了,说是牙断了半截,牙根儿还在里头呢,医生给她把牙根儿拔出来了。另一颗门牙也晃得厉害,直接给拔了。上嘴唇还给硌了个大口子,都快裂开了,缝了针呢。而且她的鼻梁骨还摔断了。”
“这么严重?怎么能摔成这样呢?”
“嗨,说是那孩子为了保护几个瓶子,直接脸着地了。”
“……”
几个知青听的内心乍舌。连始作俑者苗书莘都有点惊讶。
终于轮到他们了。
把粗粮粉倒在碾子上,挨个推着磙子碾了几圈。又用高粱苗笤帚将碾好的粉扫回簸箕里。
苗书莘想着,还是需要个筛子,这样就能筛一遍,把粗颗粒留下接着碾。
做饭的时候,苗书莘不自觉地就接过了主厨的重任,做了贴饼子,又炒了个萝卜,拍了个黄瓜。
吃起来怎么样先不说,闻着是很不错,尤其是贴饼子。
而且刀工非常亮眼,那萝卜丝切的,全都是一般粗细,炒出来也让人觉得很有食欲。
“小苗,你太厉害了。我现在就感觉饿了,想吃。”方小雨说道。
“等大家回来就能吃了。我回去拿一罐酱菜过来,给大家加个菜。”苗书莘回道。
“我还有个罐头,我去拿过来。”方小雨说道。
最后,新来的知青每个人都贡献了一点东西,摆在桌上还挺像样。
老知青们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气。
“哟,你们都做好了?那我们可就吃现成的了。”
秦峰:“快洗手入座。我们今天下午就学着烧火、做饭了。烧火已经学会了,费了不少柴,抽空我们去捡点补上。做饭还差点事,今天的饭是苗知青做的。大家快来尝尝。”
“辛苦了辛苦了。”老知青们说道。“你们也不用太客气,用点柴就用点,咱们有空闲了都会去捡。”
他们看了看苗书莘,实在是人不可貌相。
这孩子看着年龄最小,没想到却会用土灶做饭。他们可都是来了以后摸索着学的,一开始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陈知言心里“啧”了一声,这小细胳膊小细腿儿的,也学人家来下乡,家里人也不拦着点?这也就有十四岁?能干点什么?地里的活哪一样都够她受的。
苗书莘还不知道,就因为她调理了一下身体,气色变好了,在陈知言那儿,她就从上辈子“一看就是被逼下乡的小可怜儿”变成了“不知人间疾苦主动下乡的小傻冒儿。”
大家入座之后,钱来同志表示:“咱们先自我介绍一下。就说说名字、年龄就行。咱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家里背景各不相同,有工人,有干部,但是,来了这儿以后,咱们就只有知青这一个身份了,家庭情况就不必介绍。咱们在这儿,就做自己,一个独立的人。”
苗书莘在心里给他点了个赞!
这个年代,知青院出的污糟事儿,有多少是因为家庭背景呢?
有的人瞧不起人,有的人自卑,有的人惦记别人的身份地位,有的人想借机飞上枝头……
要是抛却这些,只看个人,人际关系就简单多了!也更容易认清自己目前的处境!
苗书莘正襟危坐,神情认真,小脸稚嫩,偏偏表情又是长辈看小辈的欣慰和慈爱,还不时点头附和。
钱来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大家,其他人都很正常,就小苗这个表情,怎么这么让他想笑呢。
小朋友装什么老人家?
第180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11)
接下来,每个人都做了一遍自我介绍,名字,年龄,哪年来的。
他们这群人,年龄最大的也就21岁,最小的就是她和方小雨,17岁。
不过,大家私心里都觉得她这个17岁存疑,可能是报名当知青的时候改了年龄。
等到大家轮了一圈,钱来代表老知青总结发言:“欢迎大家到来。以后咱们就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了,大家互相关照,有事情好好商量。对于这个村子来说,咱们是外人,咱们就得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互相帮衬,这样才能过好。记住,咱们知青院就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影响的都是知青院的整体声誉。”
女知青这边,瞿丽霞代表总结发言:“咱们日常相处,就是抓大放小,不涉及原则问题,尽量不争吵,有事多商量,不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腾。这也是我们来了两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行了,开饭吧!”
然后,大家就闷头干饭了。
苗书莘:“……”
她也开吃吧,明天就得下地了。想想就觉得苦。
赵文波:“今天的饼好像比往常的都要好吃一些。”
秦峰:“苗知青手艺好。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去碾子那儿把粗粮粉又碾了一遍,大概是更细了,所以口感不那么粗糙。”
马瑞:“这个好。那以后咱们也多碾一会儿,把面粉碾细点。”
苗书莘:“要是有个筛子就好了。碾的时候筛一下,筛不下去的接着碾。”
高阳:“回头找老乡打听打听,哪儿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