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250)+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只是觉得这些知青娃子都还不错,能干活,不矫情,除了这个小点的差点事儿,需要别人照顾,别的人都挺能干的。但人家小点的也没用他们照顾,而是知青内部互帮互助,和他们社员没关系。

而且,这些知青也是老实孩子,不存在其他生产队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跟村里人既和睦相处,又保持客气的距离。

唯一让苗书莘感到有点挠头的,就是干农活太容易把自己弄得灰扑扑的了,每天回到知青院拍拍自己,肉眼可见一堆尘土从自己身上飘散出来。

手上脸上也是一层土,第一遍的洗脸水直接就是泥汤子,还得再洗一遍才行。

男同志留短发,洗脸的时候顺便就把头也洗了。女同志就麻烦的多。

麦收过后,玉米也种完之后,会有两天休息时间,还有一小段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大家就用来休养生息,弥补麦收那段时间狂干猛干带来的身体亏空,再去公社买点好吃的来犒劳一下自己。

村民们还喜欢在这两天走亲戚,俗称“看过麦”,通常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家里的兄弟们也去已经出嫁的姐姐妹妹家里走一圈。确保大家经过了一个忙碌的麦收之后,都还好好的,没累坏。

“看过麦”是真正骨肉至亲之间的互相探望。规模不像春节走亲戚那么大。与之相同的,还有“看秋后”,是在秋收之后走亲戚。

就是在这段空闲时间里,知青院迎来了大队长和村支书的拜访。

就知青们擅长的工作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并表示会酌情对知青们的工作安排进行调整,以确保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农村建设做贡献。

知青们不知道大队长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转变,隐隐觉得和小苗做的收割机有关,向她投来感激的目光。

他们到农村来,虽然是政策原因不得不来,但真的来了,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的,而不是一头扎进地里,做自己并不擅长的重复劳动。这种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真的会磨灭所有的激情。

现在有个机会能让大家发挥所长,那真的是太好不过了。

他们这群人,来自各种各样的工厂家属院,有做机械的,有做轴承的,有药厂、水泥厂出来的,五花八门。

大家集中到一起,还真能为农村建设做不少事。

接下来的两年,知识青年基本上脱离了种田的工作,开始做其他事情。

他们为南平生产队设计了合理的水利灌溉系统,还从县里的农机站弄回一个被淘汰了、即将被送到废品回收站的发动机,敲敲打打的给修好了。

从此,发动机一启动,就能把水从水库、水井中抽出来,通过水渠输送到田地里。

南平的这批知青还成了县里有名的“收破烂儿的”,人家淘汰的废轮胎,他们收了;人家淘汰的废链条,他们也收了。收的多了,竟然就鼓捣出两辆完整的自行车,还挺好骑的。知青院留了一辆,另一辆就送给了生产队。

他们还帮助梅山公社建了一个水泥厂,从此,架桥铺路,修水库挖沟渠,总算不用担心没有材料了。

知青们虽然叫知青,但其实学识有限,有的地方不懂,没关系,写信、打电话,找外援。再不行,还有小苗和陈知言助攻呢。

事实上,小苗也没发挥多大作用。主要是陈知言。

有时候,她都觉得,陈知言这人懂得太多了点。但是她悄悄查看了一下,又没发现什么问题。

不管了,反正把问题解决了就行。

梅山公社感激知青们的贡献,给了他们不错的待遇。他们虽然待在农村,但是和城里工人已经没什么差别了。有钱有票,生活水平噌噌上涨!

大队长走路带风,被邀请到全县各地做演讲,宣传南平生产队先进的知青管理经验,如何让知识青年更好的在农村大有作为,据说间接改善了好多知青的处境。

第186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17)

他们这一忙,就是两年多过去了。

时间已经到了74年。

这一年的冬天,知青院办了两对新人的婚礼。钱来和瞿丽霞终于修成正果,秦峰和方小雨也跟着凑了个热闹。

他们并没有大宴宾客,就是知青院的人一起聚聚,再邀请几个村干部来做个见证。

婚宴上,大队长一边吃饭一边长吁短叹,怎么就没有一个知青跟我们生产队的姑娘小伙看对眼儿呢?这些孩子们内部消化,过几年肯定要走的,留不住啊。

苗书莘凑过去:“大队长,大喜的日子,您叹什么气呢?”

“我在想,你们以后要是走了,我们生产队可怎么办哟。”

“这还不好办,你们培养自己的人才啊。你看我们,也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关键是肯学习,肯钻研。咱们生产队那么多年轻人,小孩子个个看着都机灵的很,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掌握了知识,回来建设家乡嘛。”

大队长:“你说的有道理!我要告诉家长们,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好青年。”

此后,南平的孩子们就过上了点灯熬油水深火热的生活!

家里整天孩子哭大人叫,为了作业鸡飞狗跳,小朋友们用生命发出呐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作业?”

作为被小朋友们诅咒的幕后黑手,大队长喷嚏连连。

为什么家长们会那么积极的配合呢?当然是看到了知青们依靠知识过上了好生活,这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还是有用的。

以前他们对于上学念书是真的不屑一顾。看看这些城里孩子,都上过学,号称知识青年,结果呢,还不是要跑到农村来,和他们一样下地干活挣工分,还不如他们能干。上学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