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579)+番外
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自然也就会滋生出更多的野心。
杨文远说道:“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争取留在省城。把爸妈也接到省城来。咱们在省城开店,一定赚的比在老家多多了。姐,到时候你也来省城呗。我知道你一定可以的。”
杨文珍:“……”
她都无所谓啦。日常吃瓜看戏摆烂。
其实杨勇和李晓西想要发展事业,也不见得一定要去省城。他们完全可以扎根本县,把货卖到全国各地。只需要建一个食品加工厂就行了。这样的话,应该还可以得到县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把杨记做成本县招牌。
而且,做实业,小地方比大城市好像还更有优势一点。
不考虑医疗、教育资源的话,在小地方生活也比大城市要更惬意一些。
俩人还在省城游玩的时候就接到了杨勇和李晓西打来的电话,杨文远已经顺利被东山大学录取,让他俩赶紧回家。
等着炫孩子呢!
果不其然,李晓西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等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笑得嘴都合不拢。大手一拍就开始在店里搞活动,庆祝儿子考上大学,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把自己忙的脚不沾地儿。
杨勇更是笑着笑着流出眼泪,感慨自家祖坟冒了青烟。这年头,小乡镇出来的大学生数量很少,每年也就一两个,而且学校还都普普通通。杨文远算是他们镇上自高考恢复以来的大学生里学校最好的一个了。
俩人日常带着儿子到处溜达,逢人就聊天寒暄,然后把话题往孩子和考试身上引,最后以透露杨文远考上名牌大学收获一波吹捧结束。
杨文远:“……”
就很尴尬!但是看着爸妈兴致勃勃的样子,笑得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算了,尴尬就尴尬吧。牺牲他自己,哄爸妈高兴一下,怎么了呢?
杨文远开学报到的时候,杨勇和李晓西给店里挂上了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送儿子上大学,歇业三天”。
全县人民都知道杨记卤肉老板的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
80年代大前门香烟盒。我老爸第一次到北京,看见前门楼子就说,看!和烟盒上一样!
第431章 亲妈后妈都不当了(46)
杨文远去了省城,开启了一学期回一次家的模式。
杨文珍就开启了每个周末都去县城帮忙的模式。
说到底,做父母的,总还是希望能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有点糟心,看见了就想打,但看不见还是会想念。
杨勇和李晓西现在开明的很,杨文珍也愿意多去俩人跟前儿尽尽孝心。顺便帮忙规划一下杨记的未来。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杨勇和李晓西选择在本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在这儿熟门熟路,感觉自在,暂时不想走出舒适区,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儿女的安排。儿子只是去上学,未来究竟如何,暂时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女儿可是在这儿端着铁饭碗的,如果不出意外,会在这儿过一辈子。他们留在本县,也是和女儿作伴。就算以后杨文远毕业留在省城,那他还要结婚生孩子组建小家庭的,就让他跟自己的小家好好过吧。
他们尽到做父母的义务,等儿子结婚的时候,该出聘礼出聘礼,该备房子备房子,但是就不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他们不掺和儿子和儿媳妇的事儿,儿媳妇也别管公婆和大姑姐的事儿。大家保持适当的距离,各自安好。能亲密最好,不能亲密也没关系。
女儿不嫁人不生娃的,做爹娘的还是得护着点儿。
这两年,杨勇和李晓西一边做生意一边看书学习开阔眼界,他们是真的想通了。父母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这所谓的“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么,就会变成绑缚在孩子身上的枷锁,反而成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会受到伤害,担心孩子的一些选择会被外人指指点点,担心孩子会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和伤害,为了让孩子免遭这些,他们首先对孩子指指点点,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为了不让外人伤害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率先下手伤害她。
仔细想想,这种做法难道不是违背了爱孩子的初衷吗?
大概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指指点点比外人来的伤害更大。而如果能够得到父母全心的爱和支持,那孩子就会有更多勇气去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会有更豁达的心境,也不会受到外面的伤害了。
这些考量,杨勇和李晓西没有说出口,但是杨文珍看的明明白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改善的。他们可以互相抱怨,互相伤害,但是只要换一种思路,他们也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成就。
杨勇和李晓西,现在就是人间理想型父母!他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韧,内心也更加柔软。
知道了俩人的决定,杨文珍抱着李晓西撒娇:“妈,要是你们以后去省城,一定要带上我啊。我这个老师,工资又没多少,是随时都可以不干的,到时候你养我啊。”
李晓西一边笑话她“你多大的人了,还跟我这儿腻歪”,一边抱着她不撒手。
她伸手揉搓着女儿软软的发顶,心里一片安宁。
杨勇在旁边看的羡慕不已,可惜女儿大了,不能跟他这个老父亲这般撒娇了。但是感受着女儿对他们俩的亲近,他心里也是高兴得很。
杨文珍帮着跑了各种手续,建起了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还给他们买回来各种流程管理、风险控制、品质把关之类的书籍,给俩人找点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