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952)+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一家人还在年前集体逛了一趟县城的百货大楼,每个人都买了一身成品衣服,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套装,穿上显得特别洋气。

就连三寸金莲的太奶奶,竟然都买到了一双适合她小脚的鞋。

以前,太奶奶所有的鞋都是自己做的,因为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专门给小脚老太太做的鞋,她就算想尝试一下成品鞋都没办法。今年大概是终于有人盯上了这个市场了。

太奶奶很高兴,人老了,性格就会越发接近小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成品鞋不如她自己做的鞋舒服,但她就是想试试,想赶个潮流。人家都穿买来的,就她还是自己做,显得她很老土。

过完年,太爷找大队长批了一块地,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厂房,在大队长的帮助下,注册了食品厂,又在可心的提醒下注册了商标,制作食品的地方终于从可心家搬到了新建的厂房。但是家里的烤炉也还留着,可心用它烤别的吃。

产品规模上来了,需要的粮食也增加了,仅仅收购陈家庄村民的余粮就不够了。这时候,粮食交完公粮,留下自己吃的,还会有一些结余,这些结余通常会卖到公家的粮食站,但也有人开始赶着马车走村串巷的收粮食,收购价通常会比粮站高一分两分的,有的人就选择把粮卖给收购商。

陈家食品厂也开始收粮,价格比粮食站高了5分钱,但是对品质要求比较高。

三奶奶拿下了在县城开店的机会。她召集了自己的三个女儿跟她一起干,把小吃店打造成了后世便利店的模样,既卖杂货,又卖成品食物,还卖现制食品。

可心还给他们做了个大牌子,上面写着“食品老字号‘陈记’独家代理”。大家不知道陈记,但是看着“老字号”这三个字,再看看“独家”,莫名的就有一种很高档的感觉,纷纷买一点回去尝试,然后就成了回头客。

小吃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四个女人都很勤快利落,把店打扫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非常拉好感。

三爷爷就负责给她们进货。

二爷一家专门负责销售工作,爷俩都口才了得,干这个最合适不过。

娜娜真的成了厂里的产品研发师。

之前提到的那本讲厨艺的书,虽然没了,但是可心贴心的给她弄了个手抄本,娜娜捧着书如获至宝,每天认真研究,没多久就给自己弄了副眼镜戴。

二婶看着这个四年级没上完却戴着眼镜的崽,非常的发愁。苦口婆心的劝道:“戴上眼镜,看起来就像个文化人,但是人家要是一问,你啥学历啊,你回答说,小学四年级,这不太合适啊。要不,你努努力,最起码把初中毕业证拿到吧?”

娜娜也觉得,为了自己的食品大业,是得提高一下自己。于是,她重新拿起了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元方和元柏给她当了老师,可心也会抽空教她。

娜娜总是摆摆手,说:“你忙你的去。你又要上学又要写小说,就别在我这儿浪费时间了,让他俩教我就行。”

可心已经发表了好几篇小说,连环画都出版了好几本,拿到的稿费非常可观。她现在是被全家人供着捧着的“高级知识分子”,连高中生陈元松也比不了。

太爷爷甚至还拿着可心的小说通过大队部的大喇叭进行全村广播,可心第一次听到的时候,险些摔个狗吃屎。

全世界只有她一个人尴尬的成就达成了。

其他人都是夸夸夸,还有小朋友来向她请教如何写作文。

大概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娜娜再次看书,感觉就和之前在学校不一样了,她学的很认真。

可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这些已经失学的年轻人的再教育问题,她拿娜娜举例,像这样有上进心、有求知欲的年轻人,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灵活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重返校园明显不太现实,年龄不合适,而且很多人参加了工作,怎么去学校?

她还给教育部写了信,专门反映这个问题。

效果是很好的。

教育部门专门组织人手,针对已经离开学校又有学习需求的各界人士编写了相应的成人教材,还有相应的结业考试,一旦通过,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毕业证书。

娜娜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她后来不但拿到了初中毕业证,还一路高歌猛进,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大学毕业证。

二叔和二婶因为心大,看起来都很年轻,但是他俩笑太多了,笑纹直接变成了皱纹,俩人脸上褶子都有点多。但也不显老就是了。

第701章 恋爱脑扎堆了(全文完)

可心在早期承担了陈记食品厂的宣传工作。

食品包装是她设计的,商标是她设计的,在媒体上写小作文发软广告的事更是没少干。

后来,太爷爷就出师了。

可心觉得他老人家完全青出于蓝。

他提议组建了“公共关系部”,不光在报纸上、电视上打起了广告,甚至请来了明星代言。

不仅如此,他还给各类重大活动搞赞助,本省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出现陈记食品的影子。

营销这回事,被老人家玩的明明白白。

后来,有不少媒体来采访陈记,重点就关注了“公共关系”这一块,几年以后,太爷甚至还有机会走进大学教室,给“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们上课,专门讲述陈记的公关案例。

春去秋来,眨眼就是几个寒暑。

这些年,不光陈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陈家庄都焕然一新,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土地,选择进厂工作。但也有年轻人发现了新的机遇,承包了很多土地开始搞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