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163)

他们夫妇倒是感念锦娘的孝心,许氏却觉得锦娘奢侈:“这样的东西价钱贱,偏要我们承情,总这般这家我都没法管了。”

蒋晏没说话。

到了次日,又听说蒋六夫人有轻微腹泻,许氏算是抓到话头了:“这样凉性的东西,就不能随便让婆母入口。弟妹,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是有些东西不能乱吃。”

锦娘还未开口,就听蒋六夫人道:“我以前就常吃樱桃,一点事儿没有,昨日是吃了冷酒,今儿好了许多了。”

许氏就不敢多说了,心道难怪都说婆母偏心的,如今越发是爱屋及乌了。

既然婆婆都帮她出头了,锦娘也就不多说什么了,还道今日蒋羡有朋友过来,她得下去准备了。

蒋羡今日来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张九郎,这位是张氏嫡亲的弟弟,还有一位则是彭三郎。桌上先上了几碟时兴的果子,石榴、柑橘、鹅梨、荔枝,又上了几样干果,桂圆、梨肉、枣圈儿、莲子肉、林檎旋、大蒸枣。

再有两盏下酒菜,煎鹌子、羊舌签。

再有炒菜羹汤就不再赘述。

张九郎吃了一口煎鹌子:“咦,这道菜倒是好吃。不知怎么做的?”

“这不是家里做的,在一深巷里买的,内子知道你们过来,特地让人提前订了。”蒋羡说起来还很骄傲。

张九郎又道:“你看你这才成婚没多久,就成了裙下之臣了。”

“是啊,十六郎,你还不如让我们也都见见弟妹。”彭三郎笑道。

蒋羡又有些不愿意锦娘见人,无他,妻子生的太美,又太蕙质兰心,众人见他迟疑,又催促起来。如此,锦娘才过来见人。

她倒没有刻意打扮,头上都只簪了两样珠花,但天生气质我见犹怜 ,说话又落落大方,张、彭两位各自赠了礼物,她方才离开。张九郎遂掏心窝子的跟蒋羡道:“他们在外嚼舌根,殊不知那是嫉妒你。你就说我吧,岳父倒是枢密使,因为政见不同被贬,去年过世了。我不仅没沾上半点光,还怕被政敌报复,如今还没办法出仕,只能在家做闲人。”

彭三郎道:“是啊,当初我家让我与表妹结亲,表妹妆奁稀薄,又不擅长理家。分家分了三千贯两百亩田,买了一处宅子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到过节我就发愁啊。”

彭三郎自从上次因为张九郎帮他出头之后,二人关系很好,他还是家中嫡出,到现在分家也不过两三年,却还要维持之前的生活交际,也难怪逐渐开始艰难了。

“来,兄弟们,畅饮一杯。”蒋羡知晓这就是为何娘看上妻子的缘故。

……

锦娘正在看张九郎和彭三郎准备的礼物,张九郎送的是一对上等的花鸟玉佩,彭七郎则送的一对龙凤呈祥的插梳。

真好看,她收了起来。

又想明日就要重新开门了,成婚后半个月重回正常轨道了。

正想着的时候,被人从后面抱住,看他的手也不安分起来,锦娘皱了皱鼻子:“一身酒气,也不去梳洗一番。”

“先抱一会儿再去。”蒋羡看着她耳垂变粉,忍不住用手轻捻起来。

锦娘浑身发颤:“你别……”

见她声音变了,蒋羡才有些得意道:“我这就去浴房,你等我。”

但临走之前,他又拿过锦娘方才喝的杯子也啜了一口水,看着锦娘意味深长一笑,锦娘恨不得捂脸,昨日他就是这般的……

第63章

铺子被橘香打扫的干干净净的, 还给她们都做了早点,一人一碗馉饳。

锦娘是真的饿了,一碗连汤都喝的不剩多少, 还是自己家舒服。蒋家虽然大, 但总是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自在,真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但她又是非常幸运的,丈夫年纪比她小, 但是才貌双全, 婆母从没有让她站过规矩,即便和大嫂关系一般, 但大家住的远,大嫂顶多是不理会她, 也不会真的怎么样。

更何况她有产业, 有宅子, 爹娘弟弟都在附近。

“阿盈,我打算找行首那里请一位绣娘。”锦娘道。

阿盈道:“您说的是,不过, 人咱们得仔细找。”

“嗯, 我也这般想的,否则有时候要赶制好几套衣裳,咱们也能快些做出来。”从卖绢人的衣裳,锦娘发现自己慢慢从绣完全可以转型到设计。

如此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锦娘开的工钱是前一个月三钱银子,管三顿饭, 等一个月合格之后, 每个月一贯。要知道这可是在蜀绣阁绣三年才有的工钱,就连附近比较大的绣楼,普通绣娘最多两贯, 文绣院的绣娘也不过两贯。

她把要求跟行首说了,行首满口答应下来,又笑道:“魏娘子,我以为你这铺子不开了呢?都说你嫁入官宦人家家里去了。”

“看您说的,什么官宦不官宦,我家官人只是个读书人。”锦娘道。

别看汴京城不少女子出来务工,但不少是贫家女子贴补家用,或者是寡妇人家,多数人还是觉得成婚后就该相夫教子。

从行首这里回去,锦娘则开始缝了几个五毒香包,不时有些以前的老客人上门寒暄。

“魏娘子,您看我这件衣裳太素了,所以想在这里绣些花上去,你看绣什么好?”白娘子道。

锦娘看了这件衣裳,布料是前年时兴的,应该是别人送的压箱底的新衣,她没有点出来,只是笑道:“我看绣团纹很好,你这衣裳是这样胭红色,正好绣重莲图窠纹,我把图给你看看。”

锦娘把自己在文绣院的册子拿了过来,递给白娘子看,白娘子忍不住点头:“好,就这个,不知作价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