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122)
宇文溟看了一眼李侍郎,嘴角不禁微微上扬,缓缓说道:“侍郎大人若是不信,大可亲自上前,问问我们的新皇陛下。”
李侍郎确认过眼神,只见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高声音对着帘幕之后,十分恭敬地作揖道:“敢问陛下是否遭受皇后娘娘,哦不,太后娘娘的胁迫?”
闻言,嫦曦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但她并没有回应,她心中清楚,只要一开口,事件就会变得不可逆。
而此时的皇后,身姿依旧挺拔,面色平静如水,临危不乱地站在那里,静静地面对着群臣。
嫦曦在帘后看着皇后这般镇定自若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逐渐消散了她内心的惶恐不安,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嫦曦强压内心的紧张与慌乱,佯装出一副极为气愤的样子,猛地站起身来,重重地拍了拍面前的桌面。
这一拍,仿佛拍出了她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也拍出了一丝从未有过的感受。
在这一瞬间,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但权力是一把淬毒的剑,握的越久,失去越多。
“看来我们的陛下不敢说话,那微臣就有理由怀疑,太后娘娘是妄图垂帘听政,找了个傀儡坐在这皇位之上。”李侍郎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得意,仿佛自己已经抓住了皇后的把柄,语气十分笃定。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皇后静静地听着李侍郎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生气的迹象,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她不紧不慢地开口说着,声音平稳而冷静,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李侍郎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
“侍郎大人怕是误会了,皇帝刚刚痊愈,江太医再三叮嘱,陛下的情绪切不可过于激动,也不能吹风见光,若是因为今日之事,陛下的身体出了什么意外,到时候,你们全家可都得背负上谋杀皇帝的罪名,这应该是侍郎大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吧?”
“你!”李侍郎被堵得哑口无言。
他气得满脸通红,双手紧握成拳,目光紧紧盯着皇后,可皇后并没有露出一丝的胆怯,反而越发的威严,李侍郎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是咬了咬牙,就此作罢,他缓缓后撤了几步,便回到原位上去了。
“传位之事乃陛下旨意,尔等身为臣子必须奉旨,若有违抗,就地斩杀!”皇后厉声说道,她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眼神中闪过一丝威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其他臣子见状,也只好奉命跪下,齐声喊道:“微臣参见陛下、太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至此,嫦曦和太后高悬着的心这才缓缓落了下来。
李侍郎再次上前一步,他神色凝重,语气中满是忧虑的禀报道:“启禀陛下、太后,微臣得到消息,芦国大军已经夺回了闵城,现该如何是好?”
闻言,太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便扫视了一圈,却不见赵将军的身影,她面色顿时不悦,沉声道:“赵将军人呢?”
“回太后的话,赵将军身体抱恙,此刻正在家中休息养病。”李侍郎微微欠身,如实答道。
“既然身体欠佳,就
告老还乡吧。“太后淡淡说道。
她眼神中闪过的一丝果断,让所有人觉得有没有赵将军根本无所谓。
李侍郎心中一凛,连忙出声劝阻:“还请太后三思,若是芦国大军趁势压境,以我朝目前的兵力部署,又该如何抵御?”
“难道我上邶除了赵将军,就再无贤能之士可以领兵御敌了吗?”太后当即不悦,面色十分阴沉,旋即又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只见她抬眸看向李侍郎,语气也是十分的温和:“侍郎大人可有何高见?”
“微臣不敢妄言,只是思量之下,觉得翊王殿下文韬武略,实乃最合适的领军御敌之人选。”李侍郎微微低下头,暗暗瞥了一眼宇文溟,十分恭敬道。
“哪里合适?”太后淡淡笑了笑,她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李侍郎,声音中带着一丝冷意。
“回太后的话,当下重新选任大将军一职,从选拔到调遣,诸多流程走下来已然来不及应对芦国的大军压境,而陛下龙体初愈,又身负一国之君的重任,自然不能御驾亲征,翊王殿下若领军出征,亦可运筹帷幄之中,可鼓舞我军士气。”李侍郎连忙作揖道。
话音刚落,只见太后脸上的神色愈发冰冷,她缓缓说道:“芦国路途遥远,翊王从小就体弱多病,满朝文武皆知不堪此任,李侍郎如此举荐,是想让哀家的儿子去送死吗?”
太后目光如炬般盯着李侍郎,语气也是愈发的沉重。
紧接着,她厉声喝道:“来人!李侍郎目无朝纲,妄图谋害皇子,此等大逆不道之举,实在罪无可恕,即刻押入大牢,听候发落!”
话音刚落,几个侍卫便迅速上前,左右架住李侍郎的胳膊,往殿外托去。
“微臣冤枉啊!微臣冤枉......”
李侍郎来不及反应,只得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呼喊,直到喊冤的声音消失,朝堂之上也再无窃窃私语,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那些刚刚还在暗自议论的众人,此刻都低垂着头,姿态越发恭敬,生怕一不小心触怒了盛怒之下的太后。
“新帝刚刚登基,根基尚且不稳,哀家把虎符交由柳相,今后他便是辅政大臣,诸位爱卿可有何意见?”太后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声音平稳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