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09)
姜姀想着没用完的那些接下来还得还,便也不敢一下子点得太多,所以屋子里总归就那么点光亮。她心疼钱,更心疼自个儿的眼睛。
而且在这种昏暗的光线下做竹编实在多有不便。手上的动作看不清,就不得不俯下身整个身子弓着在那儿做。没过多久,她眼睛酸疼,肩背和脖子也是,但最惨的还是这双手。
竹篾上有不少毛刺,黑灯瞎火的看不真切。许多时候防不胜防,扎了多少到肉里都瞧不清。
觉得这样熬夜也不是办法,她点了两遍做好的成品数量,想了想还是道:“夜里做得太慢了,倒不如天一亮早早起床借晨光来做。到时候在屋外,手脚舒展开了做起来也麻利。如果实在还需要熬鹰,那便留到明晚。”
宋衍小声应下,蹑手蹑脚地起身,帮她把做好的竹灯笼挪到屋外。
姜姀偏头看去,小果已经睡了。她的脑袋挨在墙边,嘴里发出咂咂的响声,也不知道梦见了什么好吃的。他俩这样窸窸窣窣的动静,并没有影响她的好睡眠。
跟着宋衍走到屋檐下,她舒展了一下手脚。抬头看天,天上的月儿薄薄窄窄的一片。
算算日子,这会儿差不多到阴历十月了,怪不得天这样凉。山里昼夜温差大得很。太阳下山,冷风一来,吹得人直打哆嗦。
看来卖完这批竹编后,是时候去添置一些过冬用品了。
走到熏棚,姜姀检查了一下里头的柏树枝,见烧得差不多,就顺手添了点儿。被棚里的热气一熏,她顿时觉得方才遭了毛刺的双手得了不少的缓解。
天太黑,又没有针,没法儿把毛刺从手里挑出来。她便找了个逆风的位置在熏棚外坐了会儿。
宋衍才走近一些,被风扇了一股黑烟上脸,只觉得实在呛得慌。用手连扇几下,他绕过最呛的那一段路,来到姜姀身侧。
可偏巧姜姀这时从地上爬起来,与他相视一眼后说道:“这兔子明日就可以出棚了。正好到时沈叔下来,一道把那狍子肉给续上。”
宋衍虽然想和她多说几句话,但见她面上有倦意,只攘了她一把:“外头凉,你别在这儿耗着了,赶紧进去睡吧。明日还有不少灯笼要赶的。”
姜姀揉着眼睛打了个呵欠:“好,我这就进去。你也早点休息。”
冲她挥了挥手,宋衍在屋檐下拣了块熏不着烟的地儿坐下。今日该过匀的竹篾都已经处理好了,明日有的是时间休息。
他趁夜倚在墙边看月亮吹风。风一来,心上的愁也跟着满地跑。
今日是他阿爷的生辰,只不知道大哥有没有好好给他操办。往年这个时候,他都要画一幅老爷子的画像送给他作生辰礼。
老爷子每每嘴上说着不喜,实则年年将他送的画都收在匣子里。书房里的画匣子堆积成山,每一只匣子的样式,还是根据他画像上的衣裳款式来的。
可惜今年没有了。也不知道这种时候,他阿爷是否会因为他没了的事情伤怀。
他狠叹了口气,扶墙起身,把拐杖搁在墙边,借着墙的撑力慢吞吞地在屋外走了两圈。是得多走走,就算要落成个跛子,也得是个健步如飞的跛子。
……
隔日一早,天才蒙蒙亮,姜姀便起来了。白日里还有人看着,正好沈猎户那儿的狍子还没续上,兔子就放熏棚里多待一会儿,也就顺手添个树枝的事。
熏的时间越长,出来的肉越香。她可不愿意错过能让肉变得更好吃的机会。
休息了一晚上,整个人又恢复到了满血状态。太阳打这会儿出来。她借着日光,看向双手上扎进去的毛刺。好在大多扎得不深,毛刺又细长,不需要用针,压一压就能挤出来。
毛刺出来以后,手上顿感轻松。她到溪边洗了手和脸,在陶釜里放了一把米下去。
今日时间不充裕,只能简单吃点。等到时把竹灯笼送过去换了钱,再好好吃一顿犒劳犒劳自己。
时间一眨眼过去。黄昏时分,忙碌了一整日的姜姀起身松了松手脚。
果然人在火烧屁股的时候潜能是无限的。六十六个灯笼如今只余六个没做,浆砂纸和粘红烛的活计由宋衍在旁同步进行。
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个红灿灿的灯笼翻花似的落了地。
蹲在边上凑热闹的小果看得好一
阵欣喜。她在白淀村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些。
别人家里头办喜最多只挂一对红灯笼在门前,还是那种纯纸糊的灯笼。里头用竹子简简单单搭个骨架,风一吹就一副要散架的样,哪有她娘亲做的这些精美好看。
要她说,就没见过哪个人的手艺活能和她娘亲媲美的。村子里那些个娘子老爱说的心灵手巧,怕不是专程用来形容她娘亲的吧。那她这个做孩子的,自然也不能落下。
这一整日,姜姀和宋衍都忙得脚不沾地。她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便自个儿起灶做饭,寻思给他俩减减负担。
但毕竟做饭的能耐有限。她做不了太复杂的,就简单煮个米粥,里面放点野葱野菜,切两块咸肉酱菜下去一道搅搅。
反正这两人今日一心扑在竹灯笼上,也没什么闲暇细细地吃,煮这种汤汤水水的,正方便他们快速解决。
米粥出锅,无比滚烫。
小果还很贴心地把米粥盛出来,放屋檐底下借风吹凉。看着他俩三两口地把一碗吃完,她又把碗筷捧出去,送到溪边洗。
做到这儿,她心里嘚瑟起来。想不到自己虽然只是个小孩,却能把家里收拾得有模有样,这要长大了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