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32)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熏肉前她就打算好了。到时把这些草木灰,都扒出来混到泥地里。这样这块地,只需要再养一阵子,就能种冬油菜了。

于是一人扶桶一人扒灰,两人配合默契,把一桶接一桶的草木灰送到坡上,均匀地洒在土里。

姜姀举着石锄翻地。宋衍也想过来一起。

可石锄只有一根。

而且看这模样,应该也是姜姀自己做的。把石头和竹子用草绳捆上就行,看起来并不难仿制。

家里最多的就是草绳,他有事没事就会编个几根。况且先前用过的康复绳,在他能自个儿行走后都闲置下来。

那就好说了。只要找块差不多样式的石头,自己捆上一个不就成了。

又卖力地来到坡下,宋衍到溪边淘摸石头。

这段时间还真是跟石头杠上了。今日找这种,明日找那种,每一种还都挺难找。

低着头来来回回走了一圈又一圈,还真没叫他找到一块,和姜姀手里那块差不多形状大小的石头。

他动了点歪心思,闭上眼,在心里默默祈祷。

老天啊,帮帮我吧。如果你帮了我,那我以后就一辈子待在阿姀身边,再也不走了。

再睁眼时,石头没有出现。

宋衍自嘲地笑笑。也是,哪能每一件好事都让他碰上呢。正沮丧地回头,眼底忽地一亮。

石头!

他兴高采烈地过去,把石头捡起来,冲姜姀挥了挥:“阿姀,你觉得这块石头怎么样,可以用来做石锄吗?”

隔太远,姜姀有些看不清:“你凑近些,我瞧瞧。”

宋衍举着石头过去。

姜姀俯身接过,对着她用的那块比画了下:“奇了,这两块长得跟双胞胎似的。”

说起双胞胎,脑子一闪而过李屠子家的龙凤呈祥。又想起小果说的那话,再看一眼宋衍,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把石头丢回去,打发他离开:“就是这个,你自个儿琢磨去吧。”

宋衍一愣,他只是问问石头行不行,这人怎么一瞬间变了语气,还凶巴巴地赶人。纳闷了一阵,再抬起头时,姜姀已经继续在田里劳作开了。

眼看再晚,地就要翻完了,他得抓紧。

只不过这双手,到底没有姜姀的那双灵活好用。

草绳是有,细竹竿也有一根现成的,连石头都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可这三者一合起来,他就怎么都搞不明白。

好不容易把草绳弄作一团,也将石头扎在上面,往地上一锄,哗的一下就散成了一团。

奇怪了这是。难不成还得让姜姀来吗。不行,都已经说了让他自个儿琢磨,他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好,只知道把东西拿过去,肯定要惹她不高兴的。

他咬着牙,捆了一遍又一遍。

冬季的阳光晒得他后背滚烫,抹了把额头上的汗,他再一次将做好的石锄举起来。

看起来还是有些粗糙,但比前几次总归是好些。再往地上一铲,虽然有些松但勉强能用了。

而且那块抛荒地的土先前翻过,肯定不比屋前的这般硬。

兴致勃勃地爬上坡后,姜姀的地已经翻了一半多。

来到没翻的另一头,宋衍双手举高落下,崛起一块土再落下。不断重复的枯燥动作,他做起来慢吞吞的。

皱了下眉头,看了眼姜姀那边。她正一声不吭地躬身松土,每一锄头下去都挖得很深,把表面的草木灰翻到下头去,又来回搅了几遍。

学着她的样子,宋衍耐着性子一遍一遍地来。

姜姀终于转过头来,视线落到他身上。

只见

他眉头紧锁,抿住了自己的唇,一下一下用鼻子卖力地呼吸着,一看就是手里那柄石锄扎得不好用。

姜姀笑了下。好好一人,跟石锄较什么劲。

她绕开翻好的地,从外围走过去,伸出手:“给我吧,我给你调整调整。有话就说,在我面前,没必要这么别扭。”

宋衍得了便宜,仰起脸,眼睛都快笑没了:“好,都听你的。”

这日,三人早早便歇下。

光下山,就要走差不多半个时辰。再从山脚下走到县城,又要差不多一个时辰。为了凑上早市最热闹的时候,他们天不亮就得起来往山下去。

天上星子还在时,三个人就窸窸窣窣地爬起来准备。

姜姀在灶膛里头烤了几个糜饼做干粮。这回的糜饼是带肉馅儿的,里头混了点儿自家晒的野菜干,说是要留在路上吃。

但小果忍不住,在家里便啃完了一个,又喝了整大碗稀饭,摸着圆溜溜的肚子好不满足。

这一趟下山,为保险起见,两个大人一人背了个背篓。小果带着元宝篮,里头就专装那些她想买的零嘴。

下山之路漫漫,到山脚下时,已经有零星的村民起早往城里赶了。

其中碰上的一位,便是才在他那买过铁锅的李铁匠。

他家住在白淀村,是村子里少有的有车人家。于是每隔个三五日便会回来一趟,一早再乘驴车赶往县城。

见他们三人头戴斗笠,这般风尘仆仆的模样,李铁匠招呼道:“今日我这驴车没载什么货物,能捎两个人走。小娘子和这位小小娘子,要不要和我一道?”

姜姀没应,目光落到小果身上。

眼见她犹豫了一番,脑袋朝宋衍偏去:“可这样,宋叔叔就得一个人走了。娘,我不放心他。”

“这么大个人了,有什么好不放心的。”李铁匠笑笑,“你这小丫头,人小鬼大,还替大人操这个心嘞。”

他仔细一瞧,才留意到身边的这位,走起路来似有些跛脚。这可就尴尬了,他这一辆小驴车,还真是坐不下这么多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