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33)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看出他面上的为难,姜姀笑道:“阿叔,那就谢谢您的好意了。我家这孩子就是这样,黏她叔叔黏得紧。您赶时间上集先走就好,我们慢慢来就是。”

李铁匠道:“那好。你们到时记得到我铺子上去玩啊,就在长乐巷巷口。什么都不用买,来看看,旺点人气也是好的。”

姜姀点头应“是”。

等李铁匠走后,一直没吭声的宋衍才发了话:“其实……我完全可以自己过去的。”

“那你这话说晚了。”姜姀撇嘴,白他一眼,“人家都走远了,现在说什么都是马后炮了。不过没事,咱们这么早下来,也不必走得这么急。要真走不动了,路上挑块阴凉的地儿歇歇就是。”

宋衍不置可否地笑笑,瞥一眼小果,狭长的狐狸眼熠熠闪光。

走至半途,天已经大亮。

太阳一出来,路上就有了热意。

今日与前几日相较,明显湿热得厉害。明明已经入冬,却给人一种回南天的感觉。看样子过不了两日,怕是又要降温了。

到县城时,街上熙熙攘攘人挤人,都是来赶早市的。

早点摊上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刚出炉。他们经过时,那店家把蒸笼一揭,上面一个个白皮包子沁着赤色的肉汁,飘荡起勾人的香气。

只踮起脚瞄了一眼,小果嘴里的口水就开始不听使唤。抿了好几下唇,才把翻腾起的食欲压下去。

除了早点摊,还有一些个卖菜的,卖肉的,卖瓜果蜜饯,和自家做的饰品的。那叫一个琳琅满目。

县城的氛围看着和村子里截然不同,活像她上辈子常见的景点商业街。要不是这群人衣裳古朴,她差点以为自己穿回去了呢。

一路瞧着看着,直看到用拖车晒着几口酱缸的摊子,姜姀停下了脚步。

出来前是想买缸的,但看单一口酱缸就这么老大。他们一没车二没担,到时买了要怎么拿回去呀。

想了想,还是先从酱缸附近走开,把砂糖和饴糖先买了。

还在路上走着,小果就剥了一颗饴糖送进嘴里。那甜味刚一化开,她就乐得眯起了双眼:“真甜,娘也吃。”

接过来一颗,姜姀含在口中细细地吮吸。转头看见她在糖罐子里又是一阵摸索,摸出来一颗跟她手里这颗几乎一模一样大的,给宋衍递去:“宋叔叔也吃。”

看着宋衍接过,姜姀笑笑不语。这孩子两碗水端的真平,要不怎么说她聪明呢。

一路上,三个人的嘴吃个没停。从街口的灌肺吃到街尾的果脯,明明为了省钱带了干粮,却忍不住又买了一个葱油饼。

等沿街上的零嘴都吃过一轮后,姜姀一头扎进了一家名为“长联”的实用品铺子。

这里头杂七杂八什么都有,活像古代版的地上商城一条街。铺面的各式陈列,直叫人大开眼界。

迎面先是胭脂水粉的展柜,里头素盒装的,锦盒装的,要什么有什么。上头的东西也是明码标价,从几十文到百来文不等。

再往深处走点儿,卖的是布匹和成衣。那价钱可不得了。

最便宜的成衣是一身小孩衣裳。六百八十文,还仅是一件上装,都快赶上她刚打的那张床了。

大人的衣裳就更不用多说,最少也要一贯起。这压根不是舍不舍得下银钱的问题,而是就算掏空了积蓄,也没法儿买得起。

姜姀面露难色,小心地扭过头去,将宋衍和小果轮番看了遍,颇感头大:“县城里的衣裳还真是贵嘞,咱们的钱……不大够啊。”

小果最是懂事,拽了她的衣角,轻晃两下道:“娘亲,你前几日刚给我做了新衣裳。今日这衣裳,不买也没关系的。”

她越是懂事,姜姀这心里越是觉得过意不去。

只是记忆里,几年前原身还在北方的时候,铺子里卖的成衣并没有这么贵啊。仔细想想,许是因为这几年连年打仗,种棉花的少了,这衣裳的价钱便跟着水涨船高。

掰着指头算算,这价钱可比从前高出三倍不止哩。

衣裳肯定是买不成了,但这地上商城还没逛完。

姜姀继续往前走,在里头合开的牙具铺子旁停下,买了三把马尾毛制的牙刷。对了,这东西在他们这儿不叫牙刷,叫刷牙子,跟现代的叫法反着来。乍一听见,还怪有意思的。

另外买的,还有一支用细竹筒子装的牙膏。

要说这朝代,能有牙膏这东西也是稀奇啊。她一直以为牙膏到了近现代才出现呢。问了店家才知道,牙膏老早前就有了,往前推个数十年也不是什么稀罕货。

不过再往前推些,老百姓用的大多都是牙粉。这种膏状的,也是近几年来才时兴。

只不过这东西,虽被叫作牙膏,实为一种药膏。用了几种树脂煎成的汁水,混了姜汁和细辛,装在

竹筒里,等凉透了凝固起来,才成了他们眼下瞧见的这般。

姜姀真是长知识了。原来古人的生活用品这么齐全,一点儿不比现代生活条件差。

说来也唏嘘,这趟大开眼界,还真是走对了。

再往里走走,最深处卖的都是些女子的用品,以背包首饰为主。

她驻足端详了好一阵,仔细地在脑海中记下,那些客人们问询最多的款式。

其中模样精巧的带盖小包,最受城里娘子的喜爱。再就是画了山水画的折扇,竟也是今年头年轻娘子间时兴的配饰。

好家伙,古时候就开始流行中性风了啊。造化弄人,老天爷竟让她穿到一个这样神奇的朝代。

宋衍在旁问她:“琢磨出一点新花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