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96)
炖肉一路飘香,飘到了自家草屋。
宋衍一路嗅到了屋门边,与她面对面撞上:“我说怎么香味闻着越来越近,还以为自己生出了幻觉,没想到是真的。”
见炖肉还冒热气,他赶紧拿了筷子,夹起一块尝尝:“嗯!熟悉的味道,好吃极了。”
方才他已经提前给米饭焖熟,这会儿只用把米饭盛起来,就可以坐着吃了。
但姜姀是蔬菜肚子,一顿不吃菜浑身难受。
便在锅里煮了一锅野菜汤,放的是前两日摘来的龙葵草。在水里焯过,撒了点儿盐进去,没多久就出锅了。
饭桌上,小果照着她秀婉姨姨教的吃法,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一碗肉汁拌饭。
碗里剩下的一点儿油镜子底,都被她用剥开的水煮蛋小心地刮干净。实在是太好吃了,比她娘亲做的还好吃。
想想又觉得这样说了娘会伤心,便道:“娘做的汤好喝,秀婉姨姨做的炖肉也好吃,都好吃。”
姜姀笑着帮她擦了嘴:“好了,我都懂。吃饱了稍微歇一会儿,等你宋叔叔把碗筷洗了,娘给你们烧热水刷牙洗脸擦身,天黑以后就睡觉。”
吃得满肚溜圆,小果点了点头,心满意足地往门槛上一坐。
屋子里热水咕嘟嘟地在灶上煮,很快姜姀用盆装了热水,又将炭盆点上,喊她进去屋里,擦了个烫呼呼的热水澡。
灶房启用没多久后,山里就入了冬,冲澡这事也就变得奢侈起来。要是在夏天,还能借熏棚当个临时澡房,用热水冲冲洗洗。
冬天就不成了。万一感染风寒,那可就亏大。
染风寒这事可大可小。一来山上山下路途远,不论是自个儿下山去看病,还是请郎中上来,都既不方便又费钱。
现在银钱是攒下来了一些,可往现实处想想,这毕竟是一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朝代。大病治不好,小病全靠熬。
这样想来,自个儿保重,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姜姀这阵子每日都只烧水擦身。上辈子留下的卫生习惯,一时半会儿还真改不了,顺带给小果也养成了每日刷牙、洗脸、洗屁股的良好习惯。
宋衍就更不用说了。高门贵胄出来的,每天恨不得用肥皂给自己涮个三回,保准儿给自己拾掇得香喷喷的。
至于他们的衣裳,外衣没法每天换,里衣两三天换洗一次。对于小果这种总爱玩闹爱出汗的,她还将早时分家带出来的薄衣裳翻出来,给她穿在里头当里衣换。
庆幸他们还有贴身搭着的毛皮内衬,就算生活在这种没有保暖内衣的朝代,这种冷天也不太会冻到。
期盼的大集一日日临近,到时就能买布匹和棉花做冬衣了。姜姀想想就很期待,也不知道到时的大集上,会有怎样的热闹。
*
隔日一早,姜姀还是先去找了兰英婶,宋衍便随她一起。
小果想跟与哥儿和霜霜做游戏。依她娘亲所言,揣了三个新鲜热乎的鸡蛋,一块自家晒的狍子腊肉,一满碗野葡萄干,早早地去了对门家里。
李贵生比他们起得都早,满脑子记着他媳妇叮嘱要买的,嘴上喋喋地念了一遍又一遍,匆匆忙忙地下了山。
快到日中时分,小果带着与哥儿和霜霜跑到沈猎户家:“娘,宋叔叔,阿公阿婆,可以去吃饭了。”
兰英婶头一回见这两个胖乎乎的娃儿,知道是双生胎以后,更是稀罕得紧。摸摸这个的小胖手,又掐掐那个的小圆脸,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给做了一半的背篓收了个尾,一行人两两结队,各牵各手,依次往山腰上走。
砖瓦房里,李秀婉正在灶上煮最后一道木薯甜汤。
从前在将军府的时候,老将军和两个少将军入席用饭都很有讲究。除了凉菜和热炒,冬季得备上热甜汤或者煎茶,夏季得备好酥山、冰雪圆子和荔枝饮一类。
以至于到了这儿,她请人吃饭,也想把过往常做的礼数给周全了。
因此今日凉菜备着有三,凉拌猪耳朵、银鱼皮冻,还有她的拿手绝活,芥子汁腌鸭爪子。
热菜一共准备了八道,包含面疙瘩汤,胡萝卜炖牛肉,酱烧猪杂烩,酸菜米皮炒野山椒,上汤鲜蔬,木须肉,三丝烩烧鸭,再带一个还在锅里煮的木薯牛乳甜汤。
这里头,尤为难处理的猪下水,是她用独门秘技漂洗腌制过的。保准一点腥膻味都不带,怎么吃怎么香。
听着外头吵吵嚷嚷,李秀婉在木薯汤里淋上牛乳,用锅勺轻轻搅动拌了匀,盛起来以后,笑着捧出了一海碗:“都入席吧。”
兰英婶哪里见过这样大的阵仗。上回姜姀家里冬至办席,也只是做了一桌子家常菜。虽也是荤素搭配,但瞧着却远没有今日的席菜叫人震撼。
一桌子菜色香俱全,连摆盘都精致得像开出朵花来。都不用尝,光看看就知道有多好味。
李贵生搬来一条长椅,将三个孩子挨个抱上去。
其余人自个儿拉了长椅和圆凳落座,各自执了碗筷,就等乔迁的主家说开席了。
作为主家,李贵生却迟迟没开口。探看的目光,落到把自己包得跟粽子似的宋衍身上。说不疑惑是不可能的,谁人到了开席这会儿,还这么包头蒙面的,都不用张嘴吃饭的么。
沈猎户赶紧冲宋衍使了个眼色:“阿姀说你脸上生疮怕吓着人,怎的到了吃饭这会儿,还把你那粗糙得要命的包巾围着。大家伙都是自己人,都熟悉,没什么怕不怕的。你说是吧?”
三个孩子一个个跟着附和:“不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