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09)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看了姜姀一眼,兰英婶应下了:“那路上可要当心,牵好孩子的手,别被人群挤散了。”

小果、与哥儿、霜霜三人齐刷刷地站起来,被李贵生护着,从摊子与摊子的缝隙间钻出去。只一瞬,便被涌动的人群淹没了。

姜姀忙好一阵,回过头来,却没见着左右的三个孩子,难免心下一跳。

再一看,李贵生夫妇也不见了踪影。一下便猜到,是带着孩子们到集上玩去,便松下了一口气。

刚想坐下歇歇,摊子前,陆续又来了几拨客人,都是被她桌面上垒成宝塔的竹编,还有上面搭着的亮晶晶的短链子吸引来的。

她依旧给那些只想买鱼篓包的客人,开十八文价钱。至于那些想要搭彩石短链的客人,便需要额外添个五文钱。还随单附赠两颗艳色的石头,以至于买了她的竹编和短链的客人,无一不叫绝,都觉得自己捡了个大实惠。

她这个中间商,既做了好人,又挣来差价,想想都觉得美矣。

很快,从美妇人那儿买来的珠串便销售一空。后头晚晚才来的客人,有的是从旁人手上看见,便寻着她这个卖竹包又卖彩石珠串的摊子而来。

却欢喜上前,悻悻离开。

没了短链做配,姜姀的摊子比最火热那会儿,冷清下来不少。

到了临近黄昏那会儿,买鱼篓包和元宝篮的客人就少了。陆续又来了几拨客人,都是买实用器皿的。合计起来,收走了四个竹簸箕、两个竹背篓和两个竹筐,外加两个孩子玩的竹编蚂蚱和小球。

再晚些时候,人就更少了。

周边陆续有摊子收拾了离开。恰这时,李贵生他们也带着孩子回来了。三个孩子手里各拿了一根搅糖,放在唇边,饶有兴致地一下下舔舐。

姜姀看了下天。回山之路漫漫,需要费去的时间不短,况且还得去老妪那儿拿晨时定下的两株芥菜,便同身边人说道:“差不多到点了,明日还得起早,咱们回去吧。”

收拾了摊子,一个个又将扁担压在肩头。这会儿各人的扁担,都比下山来时轻了不少。

甚至姜姀原先担的这担,只剩下了一对空荡荡的挑筐。

她笑了下。等回去,可得好好盘点盘点今日的售出及收获。看样子,应该卖得不错。

冬至已经过去近一个月,天黑得比先前晚了不少。

而且他们这趟回去负重小,走得比进城时候轻快。走到老妪家时,天刚刚擦黑。

老妪正在田边忙碌。一株割好的芥菜,已经在地上放着。另外一株她正要抬手,一回头,就瞥见了站在田埂上的姜姀几人。

“阿婆,我来了。”

老妪笑笑:“我瞧着许多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就猜想,你怕是也要到了。巧嘞,果然正好。”

麻利地割下另一株芥菜,她拿起田埂上放着的杆秤,给它们挨个称了重量:“三斤半,四斤,正好凑了个八斤整。”

姜姀给去二十四个铜板。

老妇人咧开缺牙的嘴数了数:“嗯,足数。早晨的时候走得急没问,小娘子和身边的几个看着都眼生,不是咱们村里人吗?”

姜姀道:“阿婆,我们都住在大罗山上。”

“山上啊。”老妪赶紧挥了挥手,“那快走吧。天黑了,山上要不好走了。”

历经不知多久,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山腰上。

还如先前一般,挑筐和扁担都卸在姜姀家的小院里。有几个空出来的,便叠放起来。这样看着,便不觉得院子里拥挤了。

怕李秀婉准备三家人的饭食会太累,今日大家伙便各吃各的。姜姀给另两家各分了一些芥菜,趁着最新鲜的时候把它吃完,二十四文银钱,才给得划算。

屋子里,小果累倒在床边。脑袋一仰,就抱着新枕头,在床榻上昏睡过去。

宋衍到床边看了看,小果草鞋都没脱,就睡得东倒西歪。帮她脱了鞋子,又掖好被角,他缓了口气,走到姜姀身侧,静等她的吩咐。

姜姀还在挣钱的兴头上,没觉得太累,只是腹中空空,饥肠辘辘。

在集上时,为招呼来买竹编的客人,她忙得一整天加起来,屁股都没沾凳子超过一刻钟。连今日的午食,也是胡乱地塞了两个饼子。都没怎么嚼,喝了两口水在嘴里化开,就顺进了肚里。

屋里点上油灯,她想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今日努力的自己。既要简单快手,又要营养丰富。想了想,不如做个烫饭吃吧。

宋衍如惯常那般帮她生了火。

灶上的水很快煮开,她舀出来一些在一旁放凉,又将泡好的白米粒儿放进去。

这回她特意多放了些水,这样等会儿几人能多分点米汤喝。整日下来,大的小的都喊得口干舌燥。水壶里的水老早见了底,又没处去打,只能忍着干渴,直到回到家里。

开水要喝,米汤也要喝,这样补进去的水分才够。要不然明早起来,身上肯定会累。

又等了会儿,米粒儿在锅里绽开。怕铁锅土灶火力太大,要把烫饭煮成米粥,她三两下切了一截芥菜丁进去,又放了点儿腊肉丁、鸡蛋花,又添了些许盐、糖和老酒,盖盖焖煮了一会儿。

很快热气腾腾的烫饭出锅,原本还在床上睡沉的小果,抬起比小狗还灵的鼻子,这里嗅嗅,那里闻闻,噌地一下清醒过来:“娘,你又做什么好吃的了?”

“杂菜烫饭。”姜姀道,“你这就睡醒了?正好赶上了烫饭新鲜出锅,最热乎的时候。”

烫饭本身并没有这种浓香,全靠姜姀点的那几滴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