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12)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本就拥堵的路段,因着周围看客添火的议论,登时变得水泄不通。

想着反正前路堵死了,周围那些手贴手,肩擦肩的客人,便挤到他们的扁担旁。还想听故事,又不能太直接,只得先问起货品来:“诶,您二位家的竹簸箕怎么卖?”

姜姀腾不出手,冒着踩踏的风险,更放不下扁担。小果便懂事地踮起脚,从挑筐里拣出一个竹簸箕来:“叔叔好,三文钱一个,五文钱一对。”

来人“啧”了声:“果真便宜。正巧我家的米筛子坏了,就买一对回去,给媳妇先献殷勤。”

他爽快地掏了钱,拿了一对竹簸箕过来。可路阻成这样,也不是他想走就能走的。反正来时目的就不纯,干脆趁机问道:“嗳,郎君。能不能把那竹编店家和丈母娘的事情细说说,我这肚里好奇,就想听点有趣的。好把话带回去,让我媳妇也跟着乐乐。”

宋衍却踌躇了。姜姀只告诉他吆喝词怎么喊,羞耻就算了,怎么还得要他编个故事出来。

好在姜姀嘴皮子转得比脑袋快,奋勇地替他开了口:“客官不晓得,那店家本是北面陈州的一个赘婿,娶的媳妇貌美如花,却泼辣刁钻,最喜在房丨事那会儿,搞一些磋磨人的小动作。赘婿受不住啊,就日日找丈母娘诉苦,久而久之就……”

来人若有所思地点了两下头:“难怪。想必媳妇能生得貌美如花,丈母娘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就是伦理上说不过去,要不然,也是对良配嘞。”

一旁同样被挤着,也苦中作乐凑热闹的看客道:“那可不能这么说。丈母娘再怎么说,也是有夫之妇。要说良配,肯定是她与那原配夫君才是良配,怎么能和一个赘婿扯上干系呢。要我说,就是这赘婿和丈母娘,双双红杏出墙。要给捉到,该杀,该剐。”

说这话的人颇为不齿,同样探过头来,指了指小果:“小丫头,帮我拿一个鱼篓包瞧瞧。”

小果又在挑筐里一顿翻找,摸出两个鱼篓包给她:“一个哪够。阿姊漂亮,家中的娘亲肯定也漂亮。多买一个回去送给阿娘,阿娘肯定也高兴。”

这番说辞,显然是从昨日宋衍的嘴里学的。

姜姀哧地笑了下。周围被挤着散不开的客人,也纷纷竖起指头赞叹。

“好伶俐的一张嘴。小小年纪,就知道帮爹娘做营生了。”

“小娘子,这不买可就不地道了啊。人小小娘子都说了,买回去阿娘也高兴。花不了多少银钱,就能给家中长辈添件乐事,献个孝义,何乐不为呢。”

被他们说得不好意思,那位“该杀”娘子连忙掏出荷包:“多少银钱,我买一对就是。”

“十八文一个,两个是……”小果不会算数,急得蹙了下眉。

姜姀小声提示:“三十六。”

“两个是三十六文!”

周围又是一阵起哄。

“这小鬼头厉害啊。要我家孩子能聪明成这样,我指定日日给我家老祖宗进香。”

“难不成这位兄台,没养出个聪明孩子就不给老祖宗进香了?老祖宗泉下有知,怕是要被你气笑起来。”

正说着,人群里一阵耸动。原先堵得水泄不通的一条路,总算有了能挪动的机会。

姜姀顺着人流往前走。有维持秩序的官兵过来,将进出的两拨人分成了两条道。像姜姀他们这样,靠右行的,都是往居住区方向走。另外靠左的那拨人,则朝向城门流动。

可惜要想做到行走通畅,实在太难太难。

走着走着,就有人停下到摊子上看东西。买了就走的倒好,就堵一小会儿。可大多摊子为了留客,都不会叫人立马离去。

尤其是蒸饼摊、油炸鬼摊这样现做现卖的吃食摊子,客人们往前一站,后面的队伍便卡得压根没法儿动弹。

起初官兵还忙着疏散,却实在赶不走已经付了铜子在摊前等吃的食客,几次还差点闹起口角来。

后来干脆算了。大约是想着,不论怎么疏通这路都得堵上,还得白费力气与人口舌,可不就是吃力不讨好。

也正是这样的走走停停,给姜姀他们创造了不少贩货的时机。

每走到一处吃食摊子前,就停下来,将姜氏竹编铺子店家和丈母娘的吆喝重来一遍。

这法子几乎百试百灵。同样被卡在路上的客人,总有一位两位会来打听故事的前因后果。

更别说那些等着买吃食的食客,更是闲着。一听见有八卦,就揣着手里的肉馒头,跟着走了大半途。

托他们的福,整日下来,他们带着的,整两筐的竹编卖得几乎见底。

等黄昏时分人群渐散,姜姀提前来到炸果子摊边等。又叫摊主做了统共七个炸果子,就等兰英婶和李贵生他们回来,对一对今日的销售情况了。

炸果子摊上炭火正旺,冒着小泡的油锅里,炸果子一个接一个翻得饱满金黄。

等了许久,眼瞅着天都快黑了,还没见兰英婶他们回来呢。姜姀他们只能先开吃了。三个人站在路边,一口接一口地吃炸果子,口口酥得掉渣。

这个朝代的炸果子,有点像姜姀上

辈子吃过的灯盏糕。外皮裹了面粉,炸得焦香酥脆。里头满满都是馅料。有白萝卜丝、胡萝卜丝、马蹄、芦笋,还放了丁点儿肉沫用来增味提香。

外酥里脆,咬起来咯吱作响。

怕炸果子凉了不好吃,姜姀匀出去好几个给后来的客人。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先把沈叔夫妇盼了回来。

“阿婶,这儿,在这儿呢。”

兰英婶手里,抱着一筒又一筒的紫苏饮子。怪不得远远看着,走起来慢腾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