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24)
因此对做冬衣这事儿,姜姀心里还挺迫切的。
本以为这会儿会有不少人,为了赶制新年的新衣集聚在铺子里。没想到临近年节,外头热闹非凡,布品铺却是冷冷清清。
卖布的店家已经安上半块门板,打算关铺子走人了。
一问才知,要做新衣裳的那些人家,早就已经将布料、棉花采购好。像他们这样,踩着大年尾巴来的少之又少。
但既然客人已经上门,店家还是笑眯眯地招待了他们:“棉一两六十文,布一匹一贯钱。小娘子打算采买多少?”
姜姀琢磨了一番。棉花不算太贵,这个价钱在她的意料之中。只是这个布,摸着不算柔软,编织得也不算密实,要价这么高,也不知道贵在了何处。
店家解释道:“此乃从莱州进来的端布。官府对其定价有要求,最低也只能做到这个数,咱也是拿它没办法呐。”
于是姜姀只能退而求其次,又问了问熟悉的苎麻布的价钱。
“四百文一匹。”
“可是又涨价了?”
店家无奈地点了头:“这不是打仗的缘故么。北边战乱,连带着连绩麻缫丝的妇人都少了。于是从进价起就涨得离谱,咱也是没办法。”
姜姀只恨当初没有早些攒够钱。这挣钱的速度,都快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了。
心下隐隐有些不安。她从和平年代穿来,半点儿不懂这些与打仗相关的事宜。总觉得北方战局不利,要不然不会闹成这般。
侧身看了眼宋衍,果然见他面上的表情也显出凝重来,看来她猜得八九不离十。
可惜打仗事关国事而非家事,偌大的王朝都做不好的事情,她这个市井小民,即便心有担忧,却也只能紧着过自己的小日子。再多想旁的,杞人忧天,徒添烦恼罢了。
眼下要紧的,还是买布的事。
她想了想:“可否只买半匹?”
店家却笑了笑摇头:“娘子出去打听打听,在咱们这里,哪有买布只买半匹的道理。”
宋衍道:“就买一匹吧。反正日后做衣裳也有需要,买回去的布匹也不会张腿跑了。好好存放着,到了夏日里,再需要裁制夏衣,便无需再往山下跑了。”
“郎君说得是。”店家依旧微微笑着。
姜姀没再犹豫,便把银钱给了。
买了一斤棉花,合计六百文。都是弹好的,到时直接往衣裳里一塞就成。再添一匹布头,正好一贯钱。
这几日的劳累,眨眼就只剩下七百余文,说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但想想落雪天气,要能有棉衣加身保暖,势必会比只有芒草花的冬衣暖和不少。
能舒舒服服地过个冬,想了想,也值了。
三人又是兴冲冲地往外走,一路在县城里来来回回地逛。等到了黄昏时分,已经将过年需要的东西都囤好了。
银钱没多少剩余,挑筐里却是装得满满的。
包括十斗粳米谷子,六升糯米谷子,两斗粗面,一斗红豆,还有一斤鲜猪肉,一斤猪板油和半斤猪下水。
其中不少,都是给李秀婉他们做补给的。
毕竟前阵子吃了他们家的蟹酿橙,据说是卖了一袋子米粮才换来的。虽说宋衍成日里和
李贵生称兄道弟,也答应了日后付伙食费在他们家吃大桌饭,甚至往他们家米缸里添了半麻袋舂好的米。
可一码归一码,总不能慷别人的慨,让他们平白吃了亏去。
毕竟还要攒钱开小食摊不是么。想起这个,姜姀就愈发替李秀婉感到高兴。
至于要买的那两口酱缸,眼下也在他们的身侧放着。这回特意选的子母大小的酱缸。小缸套在大缸里头,叫宋衍肩上一扛,就能扛着回山去。
姜姀是想到了李铁匠的驴车。可这不刚买了小驴,便也不好再在这种临近年关,需要采备年货的时候,再管李铁匠借驴车来用了。
天渐渐黑了,其余大的小的,都陆续到了约定的点上。
热热闹闹地拣了家座位还算空余的摊子坐,姜姀招待了他们炊饼吃,还去隔壁摊子买了两份热炒,外加从饮子摊那头,给每人叫了一杯热饮子来。
这样一顿吃下来百文不到,却令一个个吃得腮帮子滚圆,连连叫好。
临走时,孩子们都还有些舍不得。
这样热闹的县城夜市,下一回再来,就得等到元宵节了罢。还有大半个月嘞,怕是这阵子做梦,都得梦见在县城宵夜摊上,吃过的这些个好吃的。
一群人扛缸的扛缸,挑担的挑担,慢腾腾地行走在主街的归途上。
灯光辉煌,渐行渐去。幢幢的人影和喧闹的叫卖声,也随着他们愈来愈往外走,被撇在了身后。
因着前头有推着小轮车的摊贩经过,步行中的人流分成两股,纷纷往街道的两旁避让。姜姀便也随着人流,避退到了一旁。
小轮车的轮轴,听来少上了些油,一路吱呀吱呀直响,行至姜姀他们身侧时,许是轮轱辘里又卡了石子儿,甚至变成了刺耳的锐叫。
大人们挑担腾不出手来,只能硬着头皮受着。三个孩子倒是纷纷捂上耳朵。
小果蹙眉低头,便在这时,在距离小轮车横向的不远处,看到了一只雪白毛色的小狗。
那狗儿长得似乎还没有她头大。原本蜷缩在那儿,被小轮车的锐叫声一吓,一下子站起身来,急匆匆地往路当中跑。
小果被吓一跳:“娘,有狗。”
姜姀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雪白的一团很是显眼,长而发炸的毛发随着奔跑一抖又一抖。
心揪了下,可不要被小轮车撞到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