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46)
先前李秀婉只用竹子,给驴子做了喝水用的水槽。当然,那个小小的水槽,很快也要不好用了。
毕竟驴子个头长得飞快,等过一阵子,那个盛水用的小竹筒,怕是还没有它的鼻孔大。
等到天热以后,驴子的每日需水量会比现下大得多。与其到时匆匆忙忙地准备,不如未雨绸缪,提前用闲置下来的竹篾给它做了。
这些大棚骨架,也就是接下来要用到的竹篾,放火上烤过,又在雪地里定过形,弯出了正刚好的半弧形。
她便采来箬竹叶,又到溪边坐下,给竹篾略略湿了水,就地编起食槽,用的是和竹斗笠类似的“三明治”编法。
这样编出来的食槽,不漏食儿,不漏水。需要水洗的时候,拎到溪边,借溪水一冲就行,方便快捷。
手里的食槽编到一半时,李秀婉屋头的烟气便飘了出来。
他们家先前请了泥瓦匠人,做的是屋顶直立式的烟囱,因此和姜姀家里那种屋墙上开口的不同。每到做饭时候,屋顶上都是炊烟袅袅。
随着烟气飘出的,还有炒糯米饭独有的香味。
糯米经由炒制,闻起来就不复方才那种清清爽爽的味道了。尤其是李秀婉还在里头混了荤油和腊肉,与米饭的饭香一中和,叫人想起劳累了一天回家,在老式小区楼道里闻见的油烟气。
姜姀很喜欢那种味道。
当初她没去山里开民宿前,曾在一座南方沿海城市996打工。每日最令她感到慰藉的,便是回到自己的老破小出租屋后,见到的画满涂鸦、贴满破碎广告纸的楼梯墙壁,和墙壁里腌入味的人间烟火气。
那烟火气里常常有红烧肉、红烧鱼,还有拌了老酒的煎鸡蛋,炖得醇厚的老鸡。
每一种都叫她垂涎,却每一味都不属于她自己。
不过如今,该有的总算都有了。
姜姀一边冒口水,一边飞快地将驴食槽和水槽做好,放到李秀婉的小院里,走到了屋里去。
她是最晚来的一个。三小只老早在灶房边围着了。
李秀婉怕热油烫着他们,难得硬气,叫与哥儿这个做大哥的领头,双臂撑开,将另外两个做妹妹的堵在了门边。
便是姜姀这会儿要往灶房里进去,也被他齐齐拦住:“我娘说了,要我守住,谁都不许进。”
“你娘应该只是说,小孩子不许进吧。我是大人,我是去帮你娘忙的,怎么不行?”
与哥儿眼轱辘一转:“就是不行。大人一样不行。”
姜姀笑了下,左看看又看看,觉得眼下这个鼻头皱起的小鬼头,怎么看怎么眼熟。这说话的语气,这皴皱的表情,活脱脱一个缩小版的李贵生。
起初只觉得这俩双胞胎兄妹,完全继承了李秀婉的容貌,李贵生倒只出了份力气。现在看来,与哥儿的骨子里还是融了李贵生牛犟的脾气。
而且这牛脾气不总犯,和李贵生似的不晓得什么时候就会抽上一抽。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她都有些心疼李秀婉了。
好在李秀婉甘愿接受,乐在其中。
她老早听见了姜姀同与哥儿的对话,不过没搭理。这会儿正一铲子一铲子地在锅里翻炒糯米饭。
这样硬的糯米,还放了这样多的油,竟还是炒得略有些坨了。
但两个厨子都没甚失误,看来是这一带糯米的品质问题。
姜姀进不去灶房,便在外头的方桌旁坐了会儿。桌上有现成的茶水,倒出来泛着米黄,闻起来味甘清爽,是用白茅根煮的水。
她正好渴得厉害,一人就喝了两大杯。惹得灶房们边排排站的孩子们都围看过来,一个个都跟风,竟也想要喝。
于是她给他们一人倒了一杯。茶水温热,正好下肚。
等各人把杯子里的都喝完,李秀婉的炒糯米饭也出锅了。
原先满满一海碗的干蒸糯米饭,因里头放的配料多,炒过以后分成了两碗放。腊肉丁、鸡蛋花、豆干、酸菜沫,这些起先她说要放的佐料,都在糯米饭上头冒尖地堆着。
随后捧出来的还有一海碗的小米粥,熬得稀烂,上面浮着厚厚一层米油。
“小果肠胃弱,郎君叮嘱过的。糯米饭不利肠胃,不好消化,一会儿少吃些。要没吃饱,就多添点儿小米粥。”李秀婉说着,给他们一人盛了小半碗小米粥,独独给小果盛了一大碗。
小果便也欣然接了。先用小米粥垫了垫,而后才开始吃香喷喷的糯米饭。
姜姀笑了。
宋衍真是心细,人在赶赴京城的半途,还在山腰上处处留痕。好似每走一步,都在叮嘱她时刻需得将他牢记。
眼下看来,小果肠胃不好的事,三家人都已经记得门清。
这样以后互相串门,就不用她再三叮嘱留意了。
小果这孩子也懂事,不用大人多说,吃东西也知道节制。但那些荤香的,大油的,都对她的肠胃最不利,偏也格外地好吃。所以经常可怜兮兮的,看着比其他孩子吃得少些。
怕她心思敏感要不悦,姜姀也多盛了半碗的小米粥来:“糯米饭虽然好吃,但娘也想多喝点儿小米粥,娘陪你。”
两人便吃得稀里呼噜,将方才一闪而过的不悦,甩到了脑后去。
朝食毕,姜姀帮着收拾桌子,李秀婉便如惯
常那般打算给驴子备饭。刚出屋门,一眼就瞧见了院子里摆着的两个食槽,惊喜道:“呀,阿姀你做的啊。”
姜姀不紧不慢,含了口水,又将嘴里的清水漱一漱吐去:“不是,是驴子自己做的。”
李秀婉笑了下:“那驴子做得可精巧嘞。还知道自己往里头添干料添水,都不需要我照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