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45)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还记得上辈子在山里开民宿时,山里那些个酿酒的老人,都是用饭甑来蒸糯米。这样蒸出来的糯米有股特殊的木香气,做出来的米酒也别有一番风味。

可惜家里没有饭甑。不过不妨事,上锅蒸熟也是同样。她酿这缸酒,主要是为了用来制做菜用的老酒,因此不特别考验酒的风味,稍逊一些也无妨。

盖上锅盖,锅里冒起热气。

糯米才蒸了个半熟时,悠扬的米香气已经飘得满山都是了。

李秀婉带着两个孩子,像小狗寻味似的,一路闻闻嗅嗅着过来。看见灶上正冒热气的大铁锅,惊喜道:“呀,还真是糯米呐,我还以为自己闻错味了。”

她并不晓得姜姀蒸这么好些糯米是为了做甚。平常里做菜用的都是现成的老酒,也没见过农家人酿酒的过程。

此刻听见姜姀同她说,这些糯米是为了酿酒准备的之后,可真是好奇极了:“煮熟的糯米,放一放就能变成酒吗?”

“倒也不是,还得放酒曲,放几日发酵处理。”姜姀耐心答道。

李秀婉算是明白了。就是跟做馒头一样,需要多点时间给它发一发。这酒曲大约就是酿酒人手里的老面,只要添到糯米里头,就能叫它生出另外一样东西了。

不过她还是更惦记姜姀锅里的蒸糯米:“你打算蒸多长时间,蒸硬米,还是软米?”

“硬的,做酒需要用到恰好蒸熟的硬米,蒸差不多两刻钟就成。”

“那好啊。”李秀婉一拍手,“正好孩子们还没吃朝食呢,我就等你这锅糯米蒸出来,挖一些过去,给你们炒糯米饭吃。”

真是好主意。姜姀许久没吃糯米饭了,本想等糯米蒸熟,拨出来一部分给孩子们嚼个甜就好。要能有炒糯米饭吃,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边,李秀婉已经在琢磨炒糯米饭要放的食材了:“就放腊肉丁、鸡蛋花、豆干、酸菜,对,还得用葱油,熬点儿葱油吃起来才香……”

说着便着迷地走回家去。

姜姀刚往灶里添了一把柴火,就听见李秀婉的声音渐渐远去,抬起头来,人已经走得没影了。

她便也忙自己的。

在陶釜里烧了水,将酒缸、竹簸箕都用开水烫过,之后放在干燥,能晒着太阳的地方晾干。

晒干后的酒缸,被她扛进了熏棚里。

这阵子没有熏肉,熏棚闲置下来。里头都已经打扫过了,除了棚壁上熏得焦黑了些,其他的一切都好。

正好熏棚三面密实,被太阳一晒,暖和得很,用来作发酵室正合适。

摸摸索索地把这些都做好,便差不多过去了两刻钟。

姜姀掀开锅盖。

蒸架上的糯米,熟到了一种正刚好的程度。捻起几颗用指甲掐开,微微发硬,芯子不发白,就是熟透了。这种熟而不烂的糯米,做

出来的米酒才清澈透亮。

等锅上的竹蒸架稍微不那么烫手了,她便将蒸架连着糯米都捧出来。单独拨出来一海碗给李秀婉炒着吃,其余的都倒在晾好的竹簸箕上,用筷子搅搅翻翻,又添了少许凉白开,等它彻底放凉。

在这期间,酒曲粉也准备好了。

从大集上买回来的酒曲是块状的,完整的一大块酒曲像一块灰扑扑的方砖。

因着官府对酒水管制的缘故,她只从贩酒的铺子那里,买来大拇指粗细的一小块酒曲,只寥寥十几克重。贩酒的店家知道她买了约莫八斤米,便按照一斤糯米配两克酒曲的比例,将酒曲卖给了她,再多也不肯了。

便是这点酒曲,还在册子上登记了姓名、住址以及身份文书上的号子。若是她胆敢自己酿酒去卖,被官府倒查起来,后果相当严重。

磨好的酒曲粉,也放了凉白开兑匀,都倒在晾好的糯米饭里。

到了这步,封缸前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拌了酒曲水和凉白开的糯米,都被姜姀挪到了洗净、晒干的酒缸。

接下来这步尤为重要。糯米倒下时难免在缸壁上粘连些许,她得把缸壁上的那些米粒儿都拨到米团子里,一齐压实。

这一步是为了防止酒缸里落单的米粒儿长出杂菌。要不然酒水发霉,这好些的糯米就都得浪费咯。

最后便是用竹筒子,在压实的糯米团子上戳个洞。这样到时可以借由中间的孔洞,看看米酒的出酒情况。

姜姀给酒坛子包上纱布,盖上了盖。

接下来就是静静等个三日了。

等这一切都忙活好,李秀婉便也掐着点过来了。嘴上哼着小曲,步调轻快:“糯米该熟了吧?”

“不仅熟了,还放凉了呢。”姜姀往屋里一指,“就知道你会掐着糯米放凉后的点来,我还要去看看地里,你自个儿拿去。”

李秀婉便笑着边哼小曲进屋,一伸手就将盛了糯米的海碗端了来。又捻起一撮尝尝,不错,够硬,越嚼越香嘞。

等她托着海碗出来,姜姀已经在油菜里地忙活起来了。

这两日的天比下雪时分暖和了不少。昨日沈猎户下来时,说他们这一带的天气,基本上等年三十过了,下完雪,就会开始回温。

因此大棚便没必要再留着了。

干茅草搭出来的棚顶,到底不比现代的塑料大棚好用。起码那薄薄的塑料布,保暖又透光,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茅草铺得再怎么稀疏,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油菜的光照。所以她便又费了点儿时间,将先前搭起来的大棚都拆除了。

至于多出来的大棚骨架,除了塞进灶膛里作柴火使,她还替它们想了个别的去处——给驴子做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