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44)
李秀婉便将蒜薹炒腊肉端出去了。
姜姀取来抹布隔热,也捧着满满一陶釜的鱼汤随她出去。
玩了,闹了。孩子们终于腹中空空,想吃饭了。
于是蜂拥过来,一个个踮了脚,都爬到板凳上坐着,捧着碗筷等吃。
今日吃的除了鱼汤、腊肉,还有杂米饭和一海碗的花卷馒头。
姜姀拿起一个花卷馒头,用手撕开。面筋揉得真好,还拉丝呢。
笑
道:“秀婉姐,怎么方才没瞧见你在揉面?莫不是变了什么戏法,给面团子凭空变出来了?”
“这面是一早就揉好的。我本想着,今日要是没劲儿做吃食,就给孩子们吃一整日的花卷馒头。实在没想到这会儿状态好得很,又怕面团发久了要酸,干脆都蒸出来了。”
姜姀把撕出来的馒头塞进嘴里。发好的馒头涨大得刚刚好,吃起来又暄软又筋道。佐着表面的葱花和肉末,味道真是好极了。
又低头喝了口酸菜溪鱼汤。带着丝丝辣意的鱼汤,酸劲儿直冲天灵盖,也提神醒脑极了!
三小只喝得稀里呼噜。像与哥儿这种怕辣的,就一边斯哈斯哈,一边就着馒头和杂米饭往里送。辣个不停,吃得也没停。
简简单单的吃食,给大人和孩子一个个吃得肚子溜圆。
姜姀打了个饱嗝,吃得这样满足,感觉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气。
方才她留意过外头的云了,明日天气应该不错。她打算趁着天气好,做点儿大活计。
从大集上买回来的许多糯米,经宋衍之手舂过后,都还在家里陈着呢。是时候发挥它们的用处了。
第106章 糯米酒水
吃完晡食回去,姜姀简单收拾了屋子,将陶盆洗出来,就将糯米浸泡上了。
从天黑开始泡起,一直放到天亮,糯米的水头就足够了。后续要做的种种工序,也都需要建立在糯米泡透了的前提下。
收拾好糯米后,姜姀给草屋关门、落锁。平日里这些活计都是宋衍来的。因着她洗漱完想要趁着双脚还热,赶紧窝到被子里捂着,便十分不喜欢在洗过脚后还在屋子的四下里跑动。
今日果然,等洗完脚,把洗脚水倒了,再锁院门、屋门,最后回到床上时,双脚已经凉透。
以至于躺了好一会儿,才将双脚捂热。耽搁了些时间,终于睡去。
晨曦乍现,姜姀被鸟鸣声唤醒。算算时间,睡了大约四个时辰,也就是现代时间的八个小时。
很足够了。早睡的好处就体现在这里,就算躺了许久才睡去,就算早起,也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姜姀觉得这阵子没病着的时候,每日气血都很足,浑身都是力气,大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现代人的睡眠时间太少了。她上辈子也喜欢熬夜,熬夜追剧、玩手机。熬着熬着,黑眼圈熬出来,力气也熬少了。稍微动一动,爬个楼梯,跑个几步,就得要气喘吁吁。
这辈子没电更没手机。生活规律完全遵循古人的养生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是把从前那些颈椎腰腿疼、手麻脚麻、容易头晕眼花的毛病都甩去了。
这怎么不算一种返璞归真呢。
她刚从床上蹑手蹑脚地爬起来,小果伸了个懒腰,也醒来了。
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小果打了个呵欠,睁开眼,看了看外头明晃晃的天。
“娘,这阵子天是不是亮得早了许多,我觉得都没睡饱嘞。”
姜姀解释道:“是这样的。过了冬至,天会亮得一天比一天早。到了夏至,就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再往冬至走,夜晚又会一点点变长。你只在天黑以后睡觉,睡眠时间便随着昼夜变化缩短了,觉得没睡饱,也正常。”
又问:“要不要再睡一会儿?我轻点,不吵着你。”
小果却摇头:“这会儿也睡不着了。娘,今日要做什么好东西?”
昨夜里光看她娘亲把一大袋糯米浸泡在盆子里,以为是要蒸糯米饭吃呢,没想到她一大早就要开始忙活,肯定不止做糯米饭这么简单。
果然听姜姀答道:“酿酒。”
小果的眼睛眨了两下:“娘,做这么多酒做什么,要拿去卖吗?”
姜姀连忙捂了她的嘴。不是她不想卖,卖酒多挣钱呐,只是在这个朝代,卖酒它犯法啊。
她穿到的这个大瑨朝有个规矩,像那种现代常见的私人作坊,是不能自个儿做酒售卖的。轻者棍罚,重者罚银钱,还得掉脑袋。
因为这个朝代的酒和盐一样,都属于官货。早些时候盐的销售放松了些,分成了只能在官府盐司售卖的正盐和商人散户卖的浮盐,酒却一直管制得很严。
自家酿的酒,自家吃了都没事。毕竟县城的酒铺子里,能买到现成的酒曲,就说明只做不卖这事儿并不触犯法律。
她同小果解释了这事儿。吓得孩子一阵慌乱,也忙抬手,将自己的嘴捂上了。
嘴唇在掌心里嗫嚅,说出的话含混不清:“娘,我知道了。这酒咱们自家吃就好。”
眼珠子一骨碌,又问:“不能卖,那能送给秀婉姨姨和沈阿婆她们吃吗?”
“当然可以。”姜姀道,“我这些糯米,估摸着有七八斤重呢,能做老大一缸,给他们两家分分,绰绰有余。”
小果听罢,咧开嘴笑:“那就好。”
没再同她说话,姜姀起身看米。
浸泡了一整夜的糯米,用手指轻轻一捏便能捏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她洗净大铁锅,舀了大半锅的清水进去。又将蒸屉也洗了放上去,铺上纱布,将那足七八斤的糯米,都倒在锅上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