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55)
很快大人们便收拾好了。
竹花瓶比往常做的竹灯笼、鱼篓包一类更结实,因此一个挑筐里能塞下不少。
但也有缺点。那就是里头分别安了细竹筒和粗竹筒,挑起来死沉死沉的。
姜姀才走了两步,到坡上就开始发汗了。便将身上的厚棉衣裳脱下来,让小果帮着抱在手里,一路嘿咻嘿咻地下山去。
到了县城一瞧,这日常摆出来的市集,果然比年前大集冷清不少。
城门边三重卡的官兵撤得只剩下一重,连收摆摊税的方式,都换回了最初那种。街巷里的行人也不再擦踵摩肩,原先热闹非凡人挤人的主街上,腾出了一条能供四五头驴子并排行走的通道。
姜姀一行人挑着担,很容易地找到了一处没人的摊位坐下。这一坐下,就品出不对劲来。
许是因着元宵节的重头戏是在夜里,今儿个白日里的人流量也太少了。不仅路上来逛买逛买的行人少,连左右两边的许多摊子都空置着。
姜姀顿时觉得挑下来的这一百个竹花瓶挑多了。一大早的,可是费了三个青壮劳力才把东西都挑下来的呢。
一想到夜里或许还得将这些花瓶都挑回去,姜姀的肩膀和足底都隐隐觉得有些疼。
但也因为今日摊贩少的缘故,摊位上没人占去的桌凳都空置了下来。
今日巡视的官兵管理亦不严。前头就有个小贩一人占了两个摊,没人管,也没人赶,就那么舒舒服服地把自家带来的果子干,摆满了两张桌。
姜姀也想舒服一下,便叫兰英婶和李秀婉他们,给自家的竹花瓶摆上了左右的两张桌。
这样一家占了三个摊,拥有了三套桌凳,其他几人便也能在凳子上轮流坐坐,不用屁股贴屁股地,抢这唯一的一张凳子坐了。
大肚花瓶在桌上一溜排开,看着还是很显眼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后排花瓶的裙底被其他花瓶挡去。看着像地雷,像酒壶,却唯独不像花瓶。
但说来也怪。前头来的好些个客人,竟都是被地雷给吸引来的。一个个手指花瓶那圆溜溜的肚子,问起这卖的究竟是何物,模样如此奇特。
姜姀道:“这是竹子做的花瓶。里头可以盛水,可以插花。还有大口、中口、小口之分,您需要哪样的口径的瓶子,自选了回去就成。”
“竟能盛水?”一身着圆领青衣的男子问道,“我瞧你这竹花瓶,内里做得并非全然密实罢?你可不许说胡话,万一买回去漏我一桌案,我可是要来找的。”
姜姀也不藏着。手工艺活的巧思即便被人家得了去,没个功底怕也不好剽窃。这正是他们这些手工艺人,做营生的底气:“别看这竹花瓶,外头都是用竹丝编的,里头还塞了个竹筒子在,因而盛水不漏。只要您添水的时候看着些,别添得太满就成。您要是想买小口径的花瓶,咱家还会送您两片枇杷叶子,您只要这样一卷,就能保证滴水不漏了。”
她捻起一片叶子,给客人做了个示范。
那青衣青年看得直笑:“有意思。正好春日将临,我正愁家里内堂的花瓶,被狸奴打碎了无处置办。你这竹花瓶瞧着倒是有雅趣,给我
来一双罢。”
青衣青年乐得甚至没问价钱。
姜姀道:“一个三十文,两个六十文。”
那人并不讨价还价,摸了怀里的钱袋子出来,大方地把银钱给了,大摇大摆地揣着两个“地雷”走。
这才刚坐下没多久,还没开始吆喝呢,就有人买走了一双。
周围还有来问的。
半个时辰过去,这古怪稀奇的小玩意儿,竟已经卖出去了三十余个,还是在这种行人稀少市集冷清的时候。
姜姀真是低估了竹花瓶的潜力。早知如此,便再努努力,多做一些了。
今日说来也怪,市集上往返的客人与摊贩一直不多。但竹花瓶的生意却出乎意料的好。起先兰英婶还帮着吆喝了两句,后来发现压根没有这个必要。
大家伙儿的热情太高了,摊子前一直有人围着。多的时候十来个,少的时候一两个也有。基本上每问必买,就没有叫人白费口舌的时候。
李秀婉数钱数到手软。
原本瞧着冷冷清清的市集,对今日的生意还没甚把握呢。没想到这些热情的客人,竟连一点儿休息的机会都没给他们。
沈猎户更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意好上加好,自个儿到郊外采了一把新鲜的野花来。淡黄、粉红、浅紫、靛蓝的都有,往花瓶上挨个那么一插,便叫那些客人们来得更疯了。
不过这种盛况,并没有持续得太久。
陆陆续续有摊贩撤市,姜姀看看城门上硕大的日晷。时间过得真快啊,竟快到休市的时候了。
她嘴上说得没停,一早上下来,说得喉头烦渴,嗓子都有些哑了。
终于等到稍微清闲些的时候,往自己肚子里灌了两口凉水。干燥的嗓子得到缓解,整个人都觉着舒坦了不少。
盘点了一下剩下来的竹花瓶,这会儿还剩了十个没卖出去。
看来盛况归盛况,还是难免留下小小遗憾。不过她已经很知足了。本以为今天不好开张嘞,谁知道卖得比大集上都还好些。
要知道,大集那会儿,可是花了四个早市加一个晚市才卖出去五贯多钱。今日光一个白日,就已经卖了两贯七钱了,怎么不算更胜一筹呢。
眼看城门那头的官兵往这边走了,姜姀便也打算收摊算了。余下来的十个花瓶,带在身上行走也并不费力,说不定还能在吃午食的时候,到饭馆里头做一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