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为何如此作死(237)
许妙仪依然有些迟疑:“别吧,感觉那里不太干净……”
谁知话音未落,萧韫便低头吻了上去。
许妙仪猛然瞪大眼,下意识地想后退,双腿却被萧韫紧紧按着。
与此同时,她感受到了一样湿热滑腻
的东西,紧接着便有一阵酥麻的电流窜遍全身。
好像……确实很舒服。
许妙仪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
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萧韫的口舌功夫,意识和身体一样一塌糊涂。
恍惚间,她居然不合时宜地想起了苏东坡的《赤壁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带给许妙仪快感的东西倏然抽离,她低下头,看见萧韫抬头要来亲自己,连忙一巴掌拍在他脸上:“去漱口!”
萧韫懵了一下,继而失笑道:“你还嫌弃你自己吗?”
“快去!”许妙仪故作凶恶地瞪大眼。
“好好好。”萧韫只能老老实实地下床,倒了杯水来漱口。
他放下茶杯,回头发现许妙仪正在看自己,于是挑眉笑道:“要检查一下么?”
许妙仪气呼呼地瞪了他一眼,翻过身去,一副再也不理他的模样。
片刻后,两人又厮混在了一起。
轻轻摇曳的帷帐中,人影交叠起伏。
明日一早就要拨营启程,许妙仪知道自己应该提醒萧韫节制的,可是她却说不出口。
她嘴上自信满满,但比谁都明白,战场上刀剑无情,哪怕她武功绝世,也随时都有可能殒命,所以……还是及时行乐吧。
虽然许妙仪没说,但萧韫很有觉悟,做了一次之后便要抱许妙仪去洗漱。
许妙仪按住他,道:“要不再来一次吧?”
看着许妙仪迷离但略带哀伤的眸子,萧韫忽然就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温存。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眼眶湿热,将头埋到许妙仪颈间。
许妙仪感受到了温热的泪水,竟也有泪意潸然,可明明她早已将战争当成家常便饭,将生死置之度外。
两人相拥在一起,静静流泪,无声诉说着悲伤与不舍。
仅凭泪水宣泄不了浓烈的情绪,于是很快,两人开启了一场更激烈的情/事。
这一夜,房中的灯火直到丑时才歇下。
虽然劳累了一夜,但翌日两人早早就醒来了。
萧韫亲自替许妙仪洗漱、梳头,又帮她穿上朝廷送来的甲胄。
许妙仪很久没有穿过铠甲,此时望着镜中的自己,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终于还是要回到战场了。她心情沉重,惆怅地喟叹了一声,道:“诚然,我喜欢武学,喜欢战斗的感觉,我也需要这次战争来让自己扬名立万。但是,我更希望,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永远永远没有我的用武之地。”
站在许妙仪身后的萧韫弯了弯唇角,与镜中的许妙仪相视一笑:“我也是。我希望世风和睦,人人相安无事,大理寺永无案件要审。”
“或许这就是老子追求的无为而治吧。”许妙仪偏头望向外面的天空,“你说,当真会有那一天吗?”
“一定会的。”
……
穿戴好甲胄,整理好行装,许妙仪含泪挥别萧韫、郑嫣和萧无忧,加入西征大军。
旌旗飘扬,万人军队浩浩荡荡地自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
萧韫站在城墙之上,目送军队逐渐远去。军队彻底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心也空了一块。
第108章 战时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凉州在长安的西北方向,越往北走,空气就越冷,周遭景象也开始发生变化,山势逐渐拔高,草木渐渐稀疏。
出了大散关后,一副苍凉而又壮阔的画卷在众人眼前展开:澄净的天空下,黑黢黢的高山巍峨雄壮,连绵不绝地伸向远方,不少山峰的顶端还积着白雪。
这场景对许妙仪来说并不陌生,她前世也曾几征西北。
没想到两千年过去了,这片土地的风貌并没有太大变化,也一如既往地存在战争。
思及此处,许妙仪惆怅地叹了口气。
隐隐约约地,于行军的各类声响中,许妙仪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大概来自高山之上的融雪,她忽而想起《木兰诗》里的一段——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字字不提乡思,字字都是乡思。
古往今来,将士们出征时的心情大抵都是相同的。
许妙仪想念萧韫的插科打诨,想念郑嫣的妙语连珠,甚至想念郑嫣和萧无忧孩子气的打闹。也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更不知再次相见会是何时……
午时时分,军队停下来暂做休息。
将士们或小憩或闲谈,或是喝水吃粮,也不知是谁率先唱起了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曾经秦人所唱的战歌,此时唱来倒也合情合景。
起初只有几个人在唱,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逐渐发展成了全军合唱。
数万人的歌声在天地间回荡,雄浑壮阔,带着震天撼地的力量。
置身于慷慨激昂的曲调中,许妙仪却莫名觉得有几分悲伤。
今日唱战歌,明朝做黄土。满腔热血冷却后,唯余一地狼藉。战争的残酷,许妙仪再清楚不过。
好半晌,高昂的歌声才止歇下来。
许妙仪唱得口干舌燥,正喝水润喉,忽而听得旁边有人兴奋地大叫起来:“嘿,你们看,这石头上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