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清北考科举(191)

作者: 不就山 阅读记录

狱吏似懂非懂点了头,瞥见个生人进来, 刚想呵斥, 眼尖看清他们东京城的廷尉正跟在来人侧后半步,赶忙把嘴闭上,低眉垂首闪到一边。同他一起的长官白他一眼, 等人走过才叱,“死小子,迟早折你手里!”

除了生火借点暖光,没人得到其他优待,关了三日就有人熬不住了,想使点银子好过些,一点用不出去不说,狱吏个个耳聋眼瞎,不带搭理人的。

越霁跪坐在监牢里,锒铛入狱仍不失世家大族公子的仪容,除了衣衫有了皱痕,算不得狼狈,还手执册书卷看。越隐同他关在一处,胸口的伤简单包扎处理过,躺在枯草上不省人事。把伤患与他关在一处,算是敲打。

有人停留在他所待的牢房门口,好一会儿不走,越霁知道是冲自己来,清凌的目光闪烁一下,将书册盖在地上。

狱吏在指示下开了牢门,廷尉正又使了个眼色,所有人都哗啦啦退走。

“找我么?”越霁抬起眼皮,侧目看向来人。

沈清和从暗中走出,“你现在的样子,比我当初可好过得多。”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一切,算是报复?”越霁笑了一声,“小看你了。你赢了,高兴吗。”话是这么说,也没有落败的失落,一切都从容得很。抬起下颚,就着火光将沈清和描摹一遍,近臣,宠臣啊。

“我的学生,你把他们怎么样了。”

“嗯?”

饶是越霁也没想到,沈清和独身一人来见他,问这个。

“死了吧。”他看到对面的人下颌紧绷了一下,咬紧了牙,觉得他反应有意思,“——或许也没死。”

沈清和盯着他,“他们中有一个因你而死,你就要为他们赔命。我说到做到。”

话音刚落,本就安静的牢房更是落针可闻。听到这样的秘闻,所有人不禁屏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越霁瞳孔微微收缩,他抬头盯着站在牢狱外,一步都没进来的青年,好像很不愿意和里面的人同流合污似的,一点交际都不情愿。

“要我的命,为了几个……”他轻皱了眉毛,很不理解似的,“学生?你学生不少吧,什么都问不出来,甚至算不上你的门生。”

这么说,等同认了这事有他的手笔,沈清和脑子里一下闪过很多,脸色已经冷得吓人。

“陛下,外头有人请见。”遥光垮着脸色进来,很不爽的样子。

萧元政正负手在案上写给四处的诏令,闻言顿了笔。

这三日堪称是风起云涌,昭桓帝在东京将大小几个世家的重要角色扣下,以谋反逼宫的名头。谁敢轻举妄动?枪打出头鸟,是也是一封请罪告饶的奏疏,一封讨保宥罪的书信都没见着,就僵持着,也是被这一棋敲得心慌,又不信皇帝真会将这么多望族权贵株连。

世家在等,东京也在等,谁会是这出头鸟?

遥光咬了下唇,“是……越家的,越连横。”

越连横,越家曾经的家主,把持越家数十载,过去一言九鼎的人物。将越家交给了孙子后就退居,已经好久好久没听到他消息了。

上一代的人再怎么威风厉害,遥光也不会太熟悉。现在如此吞吞吐吐,就是因为他知道,当初陛下顺利上位,除了西北军征战之功,还因得了这位老组长的鼎力相助。

昭桓帝将笔搁下,信纸上墨迹还未干透,他直接叠起作了废。

“请越老先生进来吧。”

遥光不情不愿下去。退了就退干净点,现在出来了,真是叫人烦。

“陛下。”

越连横拄着一根朴素的木杖进来,规规矩矩的参拜,鹤发丛生,眉间有忧色,像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寻常老人。

越连横年事已高,又有皇恩,不用这样卑躬屈膝,但今日谁都清楚他缘何如此,萧元政没说什么,将他扶起来,一边明知故问:“老先生怎么千里迢迢,到东京来了。”

越连横伸手入袖,掏出一只青瓷盂来,“母树前几日才产的新茶,拢共只有几两的清兰雪涧,陛下登基那年我派人送过一些,不知陛下还记不记得味道?”说到这里,两鬓斑白的老人叹了口气,“家中两个小子不争气,冒犯天家,这是要严惩的罪过。这些年我云游在外少管家事,只是一把老骨头了,心肠就要软些,总顾念家中不懂事的幼子,还请陛下抬手,让我将他们带回家中管教。”

这一番话说得漂亮,祥泰殿上差点逼宫的行径化解成玩闹一般。

“茶是好茶。只是朕不爱喝茶,先生应该送给真正惜茶的人。”萧元政像没听到他后半句话,“老先生顾念后辈,朕也有怜惜的后生。”他顿了一下,意有所指:“他在朝中没有像越老先生这样的长辈撑腰,受了委屈,也只有朕能帮着出口气,少年意气,先生想必也能体恤。”

越连横有些诧异了,他没想到自己出面递台阶邀一个人情,皇帝竟一口回绝。他立即想到这次风波,子清子渊两个下场反倒泥足深陷。和皇帝口中的‘后生’到底有没有干系,他不在意,不知道关窍时,只能慢慢探,只现在透出了这样的口风,不管是不是,他都得往这处使力。

“家中子弟偶尔提及,臣也略有耳闻,听说陛下亲近的这位小沈大人也办了个书院,有这样的青年才俊,是我大雍之幸,两个小子狭隘了。”

清学是越氏家学,也是越氏立足之本。萧元政转头,没想到会从越连横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越连横长叹一句,“如今臣敢问一句,若越家不在,陛下是属意这位小友,坐上这个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