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北考科举(54)
“现在这税一年比一年高,去年黄老二将所有的年成都交了出去,结果还是不够,后来将土地献给当官的老爷,每年只用交个租子钱,才勉强不忍饥挨冻。俺的田侍弄得好,原本交完税挣个温饱是没问题,今年怕是也撑不过,只能找个老爷投献……”
马老三说着说着,头要埋进地里。
沈清和眯起眼:“这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估计这农汉八成也不知道,他换了个问题道:“有多少人用了这‘献田’的法子?”
马老三想了想,“认识的四邻都早早献了,有人的土地只能结出三瓜俩枣还没有官老爷要呢,俺是那最晚的一批了……”
沈清和弯腰抓起一把土壤,放在指尖搓了搓,回头和马老三道别。
马老三急道:“大人,您究竟收不收俺的田,绝对叫您吃不了亏的!”
“收,不过不是收你的田,是收你这个人。”
“啊?”马老三赤脚站在土地间,为这话摸不着头脑。
沈清和已经走远,遥遥的声音传来:“你先在家等着,我会来找你的!”
-
三日之期已到,沈清和派遣调研的学生从四面八方回来。
南红收拾了间侧室,地上几个蒲团,最上方沈清和独坐一张桌几,条件不如清北书院敞亮舒心,但学习气氛依旧浓厚,所有人适应良好。
年纪最长的单伯文率先阐述自己的调研报告,无人有异议。
“我原本定下的主题是‘对丘泉郡百姓年岁营生分布情况调查’,从郡中向南走,一共走访了十户人家,但令我意外的是,我敲了十户人家的房门,只有三户人家开了门,我仔细观察过其他七户,门口都结了蛛网,水缸也干了许久,应该是早就离开了。”
“于是我立即更换调研主题,换成‘对丘泉郡百姓离乡情况的调查’。”
沈清和闻言点点头,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迅速更换调研方向,很不错。
不过听单伯文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对丘泉郡的不善情况有了新的认知。
“令我惊讶的是,越向边际走,这种情况就越严重,甚至是真正的十室九空。”
“我沿途询问了许多百姓,第一点便是赋税过重,除了朝廷征收的田赋外,还有算赋和口赋等在内的人头税外,当地还要征收名目繁多诸项杂税。”
“第二点徭役过重,走的大多是普通农户,没有功名傍身,便要被征走,又因徭役过重,回来的人往往要休养大半年,甚至有时回家撑不到一月,就因为身体过损没命,就是成了黑户乞丐,也不愿意服役。”
“第三点,就是这丘泉郡环境太差,大半都是种不出作物的荒田,当地农户种不出像样的东西,只能往土地更肥沃的南方走,背井离乡逃荒去了。”
“……”
“综上分析,便是丘泉郡百姓离乡原因。”
他越说神情越严肃,其余四人心中也沉甸甸的,想来他们调研到的东西也不乐观。
沈清和闭眼点点头,“调查报告做的不错,不过这赋税徭役之类都是上头的事情,我们插不了手,只能就从田土入手。你们专业课上学过土地改良方面的知识,并且初步实践过,伯文你的成绩是最优秀的,就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个解决方案,这件事急不来,给你一周时间,可以拟出个初步草案吗?”
单伯文被一向严苛的沈清和认可,一下斗志昂扬。
“没问题老师!”
在清北书院读书的日子,就像怀里揣了个宝藏,还不能叫人知道,这回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单伯文想起荒地上瘦弱绝望的农户,心中鼓胀起冲天志气。
“下一个,胥乐生你来说。”
……
第29章
胥乐生点头, 他将蒲团向前挪了一步,书写好的报告平放在地面上。
脱稿报告!
所有人为之侧目!
“我的研究方向是‘对丘泉郡市集圩场调查’。”
“丘泉郡并不如其他富庶郡县,拥有东西南北数座市集, 原因可以参考单师兄关于人员流失的报告,只有郡中有开市, 经过我三天观察,丘泉人买卖并不用钱币交易, 多是以物换物的形式,而落脚买卖的几乎没有游商, 大多是丘泉郡的农人匠人……”
“又因为丘泉郡与胡奴的土地接近, 也有些从胡奴流来的蔬果器具售卖, 我问过当地人, 年景好的时候还有过胡商落脚, 不过因为放重利贷被官府赶出, 从此严禁胡奴互市。”
……
“我的祖父曾经从商, 所以耳濡目染也有些了解。据我观察, 丘泉郡物资匮乏,地广人稀, 并不是好的行商之所……为数不多的优势,便是极廉价的劳动力, 及近水楼台和胡商建交的地理位置。我瞧过了, 胡奴有些东西还算稀罕,若能倒手给素爱争稀斗奇的门阀家族, 应该能翻个几番。”
胥乐生说到此处, 又摇了摇头,“不过这处处都是疑难。”
沈清和讶异看他,这学生很有资本家潜质啊!
也是个培养方向。
后面几个学生也注意到丘泉郡民生方面的巨大问题, 进行了一番着重调查,最后对丘泉郡的穷乡僻壤,甚至是穷山恶水有了新的认知,若只凭他们几人,想要这丘泉郡改天换日,不下百十年不可达。
众人沉默了有一会儿。
沈清和拍拍手道:“不就是小小的丘泉郡,哪有京都波诡云谲?办法总是人想的,路也是人走出来的,咱们书院在京都也算半个声名狼藉呢,你们可曾想过败退?”
学生纷纷摇头。
“先生传授的都是不世之学,外头的人只是从窗框里瞄了一眼,怎能断定我们书院的血肉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