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驸马的二三事(3)
宫里给未出阁的公主都留着住处,但她就是不喜欢住在宫里,宁愿多跑两步也要回自己在宫外的府邸。
冯妙瑜和往常一样,沿着后院那条长满紫藤的游廊离开。这个时节紫藤连花苞都没有,苍白藤枝纠缠在一起,前面隐隐约约有一道修长的人影。
那人穿着粗布麻衣,消瘦的背脊却笔直如剑,个子很高,侧脸清隽,晚风撩起他的衣袂,飘飘然宛若画中仙。
看穿着打扮,应该是跟随主家入宫的侍从伴读之流。
只是这座书院已经荒废很多年,怎么会有旁人跑进这里,是迷路了吗?冯妙瑜一时也没料到会有旁人,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那人听见脚步声,立即垂首站到一边,让贵人先行。
“这是你落下的东西吗?”
冯妙瑜俯身替他捡了掉在地上的玉佩,通体无瑕的羊脂白玉,递到他手中,又好心提醒了句:“过会宫门就要下钥了。顺着这条回廊走到头,再右转就能走到大路上了。”
“多谢殿下。”
他说得一口十分地道的雅言,嗓音更是温润清雅,有如江上徐徐清风。
芒屩布衣,亦难掩风华。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冯妙瑜笑着点了点头。她看人一向很准,朝中如今有不少出身寒门的大臣是她力排众议举荐上去的。
日后若有机会,应与此人结交一二。
冯妙瑜在心里暗暗想着,径直离开了老书院,丝毫没有注意到那人一直盯着她的背影,目送着她远去,直到她的身影消溶在初春晦暗不明的暮色里。那眼神复杂而又冰冷。
第2章 姐弟长姐这是要来杀我了吗?
翌日,依旧是春雨连绵。
冯妙瑜醒来时,天色未明,整座盛京城笼在一层迷蒙雨雾之中,就连门口那两盏琉璃宫灯都显得有气无力,苍白地飘着,好像下一秒就要熄灭了。
她难得醒的这样早。
也许是昨日亲眼目睹了平远候府的没落,许久未做梦的她,昨晚竟然又梦到了许家。
兰溪许家乃是清流世家中的翘楚,这样的家族,向来看不起张家这等靠着卖女儿发家的小门小户。四年前,正是两家因丞相之位争的头破血流的时候。
那年腊月初九,天气好极了。还不到十三岁的她,按照张氏的要求换了新制的宫装,镶满红宝石的鎏金头面和银狐皮裘衣压得她几乎喘不上气来,她艰难的挪动到太极宫中给父皇请安,又按张氏所教,在父皇笑着问她为何打扮的如此隆重时,状似不经意的说出了那句:“这算什么,儿臣上次见到许家的小姐,她穿戴的可比儿臣漂亮多了,光那花冠上面的红宝石,就足有婴孩拳头那么大呢。”
父皇的脸色当即就变了。
还不到腊月三十,许家就因贪墨被抄了家,男眷候斩,女眷为奴。听说抄家前衙役先在许府外围困了整整十多天,到了抄家那日,许家上百口人,饿死的,冻死的,不计其数。
梦里许家的家眷们身披绣金的彩衣,一只只嶙峋瘦骨用力掐着她的脖子,夹杂着呜咽的质问回响在耳边,杜鹃啼血般,凄厉无比……
冯妙瑜灌了一大口冷茶,下了决断,她取了张纸,提笔写飞快地起来。
没过两日,冯妙瑜正漫不经心翻着收到的回信,翠珠和冯妙瑜身边另外一个贴身侍女阿玉一起端着热水进来了,冯妙瑜心不在焉的接过热帕子净了面,用完早膳,便打发了翠珠替自己去城外的法云寺上香祈福。翠珠前脚刚出发,冯妙瑜后脚便着人送了几封信,又带着阿玉一路直奔大理寺监牢。
眼下废皇子冯敬武就关押在那里。
这个时候时辰尚早,大理寺内没什么人,冯妙瑜先换了身衙役的衣裳,又趁着大理寺监牢看守换班的空档,低头跟在大理寺寺丞身后混进了大理寺监牢。
“二皇子就在前面。公主不论是有什么要说的做的,切记快一点,您得赶在下一班守卫换班时候出去,不然人多被看到就麻烦了。”大理寺寺丞低声道,又将手里的风灯连带着钥匙一并给她。
“多谢。”时间紧迫,冯妙瑜也不多话,“若是出了什么问题,大人只管出去撇清自己,不用管本宫。”
没有圣上手谕,私自带人进大理寺监牢可是重罪。
那寺丞却摇了摇头。
“公主又何出此言,我岂是那等忘恩负义之辈。微臣能有今日全凭公主提携,若没有公主,微臣这会还不知道在哪条街上乞食要饭,也许早就冻死饿死在街上了。”
说罢,他便抬步去拐角帮冯妙瑜望风了。
虽说冯敬武已被贬为庶人,但到底还是皇家血脉,大理寺这些人不敢为难他,除了气味难闻点外,炕床、桌椅等家什一应俱全,这牢房和外面普通民居没什么区别。
冯妙瑜进去时,冯敬武正懒洋洋的半靠在炕上,手里竟然还拿着一册时新的话本子,看得津津有味。
冯妙瑜环视一圈,道:“还有两日就要流放了,二皇弟还有心情看话本子,你在监牢里的日子过得蛮滋润嘛。”
那话本子在坊市间甚是紧俏,她蹲守了三日都没能抢上一册。虽然不想承认,但她确实有些嫉妒——她在外面为他的事忙的焦头烂额,这货却在里面悠悠闲闲地看她抢不到的话本子。
“长姐费不少功夫来这里,不是来和我唠嗑的吧?”冯敬武捏着书角,眼底闪过一丝冰冷的光。
“长姐这是要来杀我了吗?”
冯妙瑜知道时间有限,干脆道:“二皇弟何必明知故问。你必须死。就算我放过你,张家的人绝不可能放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