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107)

白婆婆一边说,纪楚一边记。

播种之前要湿润地面,水多了,种子长不起来,水少了连芽都不发。

接着是施肥。

“最好是骨粉,就是牲畜骨头磨成粉,白叠子最喜欢这个。”

棉花对翻耕也有要求,必须深耕,还要深翻,土地平整。

不仅如此,还有土壤稀碎均匀,上虚下实,田间更不能有杂草。

一条条说出来,纪楚跟傅书吏的笔都没停。

这些经验太宝贵了。

都是沾桥县一代代农人积累的宝贵经验。

纪楚甚至有点后怕,差点就要失传。

幸好还有最后一个传人。

接着还要处理种子。

棉种播种前,种子必须翻晒,这样有利于杀死种子的病菌,以及提前催活。

都说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自然不用再讲。

翻晒之后,还要浸泡,同样是加速出苗。

这些跟其他农作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接下来说的播种期,播种量,以及深度,方法,则全是白婆婆他们的总结。

一连串写下来,什么“白沙土为上,两和土次之。高喜亢,恶下湿。”

甚至连如何轮作,都是有方法的。

沾桥县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这些经验,都是当地世世辈辈的农户们总结下来的。

是他们劳动经验所得。

纪楚只觉得手头的东西沉甸甸,让人心生敬畏。

这就跟你要做个新项目一样。

原本以为这个项目只能自己摸索,慢慢前行。

主打一个车到山前必有路。

然后呢?

然后在实验里,发现了前辈们留下的实验记录!

甚至还帮你归纳总结了!

几百年的经验啊,都在你手中了。

单那一句。

棉花密种者有四害:苗长不做蓓蕾,花开不作子,一也;开花结子,雨后郁蒸,一时堕落,二也。

后面还有什么根太浅,经不起风,也经不起旱。

再有容易生虫等等。

这一条总结的,便是棉花种得太密,后果有多严重。

整整四样害处啊!

想想就知道对棉花产量影响有多大。

而这样的经验总结,一定是失败了无数次,经历了无数春夏秋冬,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看似是一句话,实际上是农民们在田地里千百年的教训总结。

等到终于开花结果,还有一项也必须做,“摘心”,苗高二尺以上的,打去冲天心,这点也叫打顶,甚至现代也这么叫。

可见这项技术,影响有多深远。

估计白婆婆的身体,肯定不能一口气说太多。

这些东西分了半个月,陆陆续续才记录完毕。

就算是这样,白婆婆还觉得有疏漏,这些只能慢慢补充了,或者等到明年栽种时,让人跟着白婆婆,实时记录。

安丘县的书生林元志就是个好人选。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就是傅书吏跟着记载。

纪楚则要带着回来的马典吏回安丘县了。

马上就要过小年,安丘县衙门等着他封印。

而且马典吏在外面时间也长,必须回家看看。

外面大雪都到小腿肚,两人还只能牵着马回去,路上耗时更久。

可到底是过年,到底是回家,不管怎么样都要回的。

临走之前,纪楚跟傅书吏再把这本《棉花要术》抄录一遍,回安丘县之后就可以誊录出来,分发给各处。

沾桥县也是如此。

但沾桥县识字的人少,需要找认字的人慢慢教。

好在要等到夏收之后再种棉花,他们还有时间。

只是傅书吏手顿了下,这个三十多岁的腼腆男人,看向纪县令时候,颇有些恭敬。

纪楚他们急着回家,没发现傅书吏的表情。

而旁边成捕头道:“你这是怎么了?”

“成捕头,明年就是纪大人最后一年任期。”

虽说纪大人今年才兼管沾桥县,加上明年也才两年。

可隔壁安丘县明年就是第三年。

现在想来,知州大人一直说让纪县令兼管,就没打算让他在沾桥县待到任期满。

明年大考一过,便不会是两地县令了。

傅书吏颇有些忧愁。

成捕头反而道:“左右还是在曲夏州,纪县令在曲夏州做事的话,肯定也会照顾我们的。”

好像也是?

纪楚回到房间,特意取来油纸,仔仔细细把抄录的《棉花要术》包裹起来。

省得雪弄湿书,到时候再有看不清字的,那就麻烦了。

这些做完,纪楚再到衙门公堂上,收起堂上官印。

沾桥县衙门,今年封印了。

衙门众人送县令离开,只觉得不舍。

但看着大人奔波两地,又觉得辛苦。

若是他们,肯定坚持不下来的。

纪楚跟马典吏牵着马回安丘县,平日骑马一日的路程,现在要两日才行。

本以为路上总有能跑马的地方,谁知道雪实在太厚,强行这样跑,就怕马儿摔跤,到时候他们一起完蛋。

还好雪没化,顶多一脚深一脚浅,并不会太泥泞。

虽说两人身体不错,这路上也扛住了。

可到底没在小年夜赶回家里。

反而要在路边茶馆过了这个小年。

这茶馆已经在安丘县的地界了,但要到县城,还有一日的路程。

还好他跟娘子约定的是过大年,否则真的要食言了。

那茶馆冷冷清清的,谁家小年夜不在家过?

店里老板老板娘,还觉得他们奇怪呢。

不过老板娘多看了几眼,跟老板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