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楚他们这边刚暖和了身子,就听茶馆老板恭敬道:“您可是纪县令?”
纪楚看过去,对方更确定了:“真是纪县令!今日可是小年夜,您怎么在路上啊。”
在这两地开了个小茶馆的夫妇俩以前见过纪县令。
方才一时没察觉,就是不敢相信。
马典吏道:“两地公务多,就耽搁了,而且这天气也不能跑马,实在难走。”
“那也不能在客店过年啊。”老板下意识道,“大人,您若不嫌弃,就去在下寒舍过个小年夜吧,正好茶馆也打烊了,还请您移步我家。”
别的客人要过夜,肯定给他们放到后面的房间里。
但纪大人在这,绝对不成。
他爹娘要是知道,肯定打断他的腿。
纪楚盛情难却,想了想道:“那我跟马典吏还是给银钱,你们若不收,我们就不去。”
马典吏虽然早就想答应,可纪大人这样讲,他含泪点头。
不管怎么样,大人去他家就行。
回去的路上,老板夫妇两个介绍起自己。
他们姓童,是安丘县通拜村的人,除了做农活之外,就开了个茶馆,赚点过路的茶水钱。
“之前生意一般,但您兼管两县之后,来往的人明显多了。”
“而且明年修路,到时候生意更好。”
童老板笑着道:“多亏了您。”
说着说着,童家夫妇的话明显多起来。
特别是提起自家新盖的大房子:“可气派了,刷了白墙,还用了砖瓦,整整五间房,又干净又漂亮。”
到了通拜村,只见各家的房子都不错。
童老板所说的五间大房子更是不错,大门还未敲开,就闻到里面传来肉香,像是鸡肉的味道。
这可是老板娘提前回来,让家里人赶紧做的。
他们要招待纪县令!
进到童家,纪楚忍不住点头:“这房子今年修的,确实不错。”
“对,这两年卖油菜籽的钱,再加上茶馆赚的,又卖了一点麦子,盖了这房子。”童老板搓着手,笑的眼都要看不到了。
马典吏也为他们开心。
这可是新房子啊。
不过他看着道:“不对啊,你家前两年,是不是还在领冬日扶济?”
他家很穷不说,好像还有个不到两岁的娃娃。
正说着,两年前的小娃娃,今年已经三四岁了,人长得白嫩可爱,正趴着门看过来呢。
不仅是她,屋子里还有童老板爹娘,以及儿子女儿们。
这个小娃娃,正是他们的小女儿,还不到四岁。
提起这个,老板娘擦擦眼泪:“多谢纪大人那年的扶济,您刚上任,就发了救命的东西。”
那一年他们可没这么好的房子。
茅草屋四处漏风,她刚生产不到一个月,抱着小女儿冻得脸发青。
本以为那个冬日跟往常一样,还以为他们家小女儿,会跟同村其他孩子一般,很快就死了。
可纪县令出现,带着炭火衣食过来,看到他们家房子的情况,还让人修补房屋。
那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或许不值一提。
但真的救了她跟孩子的命。
甚至因为她是产妇,孩子还小,多了些炭。
一整个冬天,她跟孩子都是靠着炭火活下来。
其间村长还来问,问她家炭够不够,官府多留了几分物资在他家,若是不够的话,随时取用。
说这也是县令大人的安排。
也正是这样,方才在茶馆,她一眼就认出纪县令了。
听着他们讲当年的事,个个眼带泪光。
纪楚笑着摸摸小孩子的头,开口道:“都是过去的事,如今日子好起来该高兴才是。”
“以后的日子会更好的。”
童家众人连连点头,他们还知道,纪大人明年让他们种棉花呢,到时候有棉衣穿。
马典吏立刻跳出来:“快看,我身上的就是。”
你身上的就是?
纪大人怎么没有啊。
纪楚自己都顿了下,把这事给忘了。
不过他内里穿着娘子做的鸭绒里衣,也不差什么。
马典吏让众人摸了一圈,嘿嘿笑道:“你们等着吧,明年的棉花被棉花衣,会更舒服。”
纪大人身边的官吏都这样说了,童家几口人肯定相信。
真好啊,明年的日子更好过。
看着就暖和不说,还很软,像是云朵一般。
“别说了,来吃饭吧。”
一桌子好菜不说,甚至还有黄酒。
大冬天的,不仅有鸡有鱼,还有油炸的丸子,羊油炒的菜,个个都是精心准备。
童家诚意满满地招待,纪楚他们也就客随主便。
不过炖鸡的鸡腿还是留给孩子们了,他这么大的人了,还能跟孩子们抢肉吃?
第二天一大早。
纪楚跟马典吏再次启程。
这晚在乡亲们家住得很好,早饭也很丰盛,白面油饼,谁吃谁喜欢。
老板娘还多装了一些,让两人路上吃。
送走他们之后,家里的小女儿拿着一个钱袋过来:“娘,房间里有钱袋。”
钱袋?
夫妇俩赶紧去看。
是纪大人留下的,昨日的饭菜留宿,再加上今日的白面油饼。
大人怎么一点光也不沾啊。
可纪县令已经走远了,他们也跟不过去。
要是有棉衣就好,不怕冷的话,撒腿就去追着还钱。
老板娘把钱放一边,反而把钱袋收起来,认认真真系到小女儿衣服上:“回头给女儿做成袖口,肯定有福气的。”
钱不重要,纪大人的钱袋才重要!那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