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拉拢他。
用这个堪称把柄的文书拉拢他。
纪楚叹口气。
看来五王爷势力确实单薄,为了拉拢他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潜力股”,都敢如此破釜沉舟。
难道里面还有他不知道的事?
纪楚颇有些头疼。
在曲夏州,乃至陇西地带,他都能洞察情况。
偏偏就是京城,他甚至自己都没去过,何谈消息来源。
这种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实在难作判断。
但不管怎么说,五王爷的这封文书,确实写到他心坎上。
因为无论世子登基,还是二王爷登基,肯定不会那么快处理火器的事。
他们内部还有许多争斗。
即使太子妃能力远超太子等人,但只要陷入内斗,便会牵扯无尽的精力。
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啊。
他只是想搞搞军火,提升一下军备,让百姓免于打仗。
除非这些事了结了,否则他们想做的事,永远都做不成。
到了沈通判家中,只见他家灯火通明,许大人不少旧部都在里面,皆是在商议许大人入狱的事。
纪楚人一到,立刻就有人跟他说明情况。
京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太子没了近两个月,各方势力都在争斗。
太子这边由太子妃带着,想要尽快让世子登基。
二王爷那边,刚开始还好说,感念自己大哥没了,肯定会照顾侄儿嫂子。
但渐渐地,他从杀第一个人开始,情况就变得不同。
以前太子在的时候,还会斥责他,劝导他,把他搞得心烦意乱。
现在大哥没了,再也没有人会因此事不满,他的权力得到无限膨大。
再有人说大哥家孤儿寡母的,需要有男人出来理事,那他就是最合适的那个啊。
作为亲兄弟,亲侄子,他不出面,还有谁更合适?
老五?
老五又不是他们同胞兄弟。
不怕蠢人懒,就怕蠢人还爱做事。
二王爷一开始做事,太子妃这边便很难行事。
太子在的时候,两人意见虽然不合,好歹有太子在中间。
现在两人想法直接交接,分歧就越来越大。
争吵当中,许大人便是那个炮灰。
众所周知当初二王爷被夺权,跟许大人有直接关系,更是他在曲夏州收集的证据,让他再无实权。
如今情况转变,他第一个就要拿许大人开刀。
找的理由,竟然跟曲夏州有关。
说曲夏州许多情况他隐瞒不报,欺上瞒下,更说他私结党羽,学生裴大人等官员都是铁证。
总之罗列出种种,当场就让人把许大人抓起来。
要不是太傅出来说情,此刻必然已经被百般折辱。
消息传到曲夏州,自然是二王爷放话要派人过来查账,放话要追查到底,还他当年一个清白。
纪楚听到这的时候,简直被气笑了。
知道二王爷这种人掌权,必然会引起大乱。
没想到还是低估他的破坏力。
曲夏州众人,脸色难看到极点。
要说曲夏州的账目有问题吗?
肯定是有的。
当年不说其他人,纪楚所在安丘县,确实算欺上瞒下。
无非是太子发话,帮忙遮掩二王爷的丑事。
现在可倒好,帮二王爷遮掩所做的事,却成为许大人,以及他们这些官员的罪证。
众人一片哗然,已然知道钦差真的到曲夏州,那就是曲夏州人仰马翻,天翻地覆的一日。
“曲夏州辛辛苦苦发展至今,我等上不愧天,下不愧地,竟然平白受此羞辱。”
“我等刚来这里时,本地粮产如何,田地如何,税收如何,不信他们不清楚,现在要来查,真是好啊。”
“二王爷欺人太甚,倘若他彻底掌权,天下百姓还有好日子吗。”
“沈通判,您怎么想。”
沈通判脸色难看,他知道的事情还更多一些。
比如太子妃跟二王爷之间的争斗,比如二王爷心思愈发大了,甚至扬言要带走世子,亲自教养。
为了不让二王爷带走世子,许大人这才挺身而出,把自己当靶子,好让二王爷把心思用在其他地方。
全都乱套了。
康绛元年,开年时的阳光明媚,都是假的。
太子没能登基,一切都没能如常。
平临国这般乱象,仿佛只是个开始。
稍微聪明点的,就能意识到以后的艰难。
沈通判最后道:“要阻止钦差过来查账。”
如果是正儿八经地查,那没什么。
二王爷派来的人,只会把这里搅成一团乱麻。
说起来,当年清除二王爷身边的党羽,所以他身边能做事的,基本死干净了。
能留在他那的,基本是酒囊饭袋。
倘若人聪明,还有谈判的空间,一群蠢货,实在不能多言。
让一群蠢货掌握权力。
沈通判都有种眩晕之感。
太子的突然离世,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更为难缠。
众人吵吵嚷嚷,吵不出个结果。
纪楚过来,也并未多说什么,只跟众人一起听大家分析。
沈通判找他过来,多也是视他为许大人故吏,来听听情况。
毕竟真出事,肯定会牵连到他,只是深浅的问题。
而且当年扳倒二王爷时,虽然故意隐下纪楚的名字,但难免会被查出来,总要有个准备的。
不过等天光大亮,人群散去,沈通判还是留下纪楚。
他现在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行。
现在曲夏州想要摆脱困境,并且救出许大人,只有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