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442)

是害怕有人搞破坏?

那也不至于吧。

反正不管怎么样, 围是肯定围起来了。

原本士兵们路过, 又或者百姓们路过, 还能来看两眼棉花情况, 现在统统不许看。

这事让州城的晁同知跟杜通判都是欲言又止。

不过两人还是没说什么,纪知州做事,肯定有他的道理, 大家不用多问的。

事实上,纪楚确实有自己的道理只是现在还不能说。

要说昌河州的事情确实很少。

这也是他能泡在棉花田的原因。

李师爷跟手底下人还道:“以前在曲夏州忙习惯了,如今事情少些,反而有些不习惯。”

肯定是,曲夏州那边事情极多。

这边就是正常的军民分管,事情自然简单。

此处说的军民,就是指十二个县和州城,以及广宁卫。

本地人已经习惯把两者分开喊了。

毕竟平日交际不算太多。

纪楚如今的精力,基本在广宁卫的棉花地里。

这些滇州棉的种子得来不易,要不是林元志喊他一句老师,估计也不会给他这样多。

更不会在第一时间,就给他送过来。

远在滇州府的林元志,在滇州府五月收获棉花,剥掉棉籽,就往广宁卫送。

不仅如此,还专门找的八百里加急。

这才让温书吏他们能在五月下旬把棉籽种上。

要知道,滇州府跟广宁卫相距五六千里地。

这份神速,是花费极大力气的。

而且滇州府这第一批棉籽,加起来不过两千多斤。

除了滇州府本地保留的,还有送到京城的,给他这边一口气送了三百斤的种子。

纪楚听到数字的时候,都为之一惊。

三百斤种子,足够种三十亩地了。

温书吏非常谨慎,而且依照之前的习惯,找了不同的土地试种,差不多有五块试验田。

纪楚现在就在这五块试验田里来回走动。

从五月下旬,到如今的九月初。

田里的棉株已经开始结棉铃。

这个时候至关重要。

棉铃的大小,决定了棉花的试种是否成功。

以前西北棉在这里种了多次,都是到结棉铃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不行。

这里的棉铃,可以理解为花骨朵。

在花骨朵的阶段,看着骨朵的大小,基本能推测出花朵的大小。

棉花也是这般。

很多人观察研究表明,棉铃的大小,跟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再者便是水分的区别。

在这点上,滇州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也是刘知州认为,滇州棉在广宁卫种不成的原因。

可是植物这东西,不经过长年累月的试验观察,谁又知道会有什么惊喜。

橘生淮南则为橘,这句话大家都读过的。

不过刘知州的想法,基本也代表了广宁卫,或者说昌河州大部分人的想法。

之前的屡次失败,已经让当地人丧失了信心。

棉花,或许真的不适合他们这里。

但明明他们昌河州,才是整个平临国最需要棉花的地方。

这个想法,让不少人都觉得沮丧。

更觉得纪大人或许在做无用功。

好在当地人也乐观,直接道:“反正试试呗,试试又不要钱。”

“没错,听说滇州府的棉花产量高,万一能运过来呢。”

这话说得他们自己都不信。

陇西距离他们这里三四千里地,棉衣棉被的运送都极为艰难,还是各方让利之后,才能供给广宁卫。

那滇州府距离他们这里,可是五六千里地。

再者,有些见识多的直接道:“滇州府那地方,山高得吓人,什么山珍海味都运不出来的。”

滇州府山高山多,并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就算那边的棉花运过来,也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

不管外面是夸赞,还是质疑,都影响不了纪楚的行动。

更别说,从九月初十开始。

从滇州府千里迢迢送过来的滇州棉终于开始发力了。

其中一块试验田的土地上,一株棉花的棉铃正在迅速膨胀。

从结出棉铃开始,棉铃肉眼可见的一天比一天的大。

“大人您看!这棉铃还没有开花,还在长。”温书吏兴奋到极点。

纪楚也差不多,他仔细地看着这些棉铃,似乎已经能看到丰收的喜悦了。

他就知道!

这个品种的棉花,可以在平临国大部分地方生长!

平临国最北端的广宁卫也不例外!

当然,地理位置也有差异。

越靠北的地方,天气冷得越早,棉铃停止生长的就越快。

也就是说,广宁卫最北边的试验田种棉花的时间有些晚了,明年至少要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长势最好的试验田,则是天气还算暖和的,比如靠近其他普通县城,尤其是离海边远的县,那棉铃明显还在生长。

这般差异,都被纪楚,以及纪楚的手下众人记录下来。

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对明显种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纪楚镇定下来,让大家如实记录,这对以后整个昌河州种棉都有帮助。

反正温书吏记录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不仅是他,纪楚带过来的所有随从,以及种地的士兵们,恨不得每日都住在田里。

士兵们被派来种棉花时,本来以为,这滇州棉会跟西北棉一样种不成。

但肉眼可见的,不仅种成了,这棉铃越来越大个。

“这就是棉花?”

“棉花能在昌河州长出来?”

“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家里人也能种棉花,冬天里做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