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444)

所以寻找新棉种,以及第二个能种棉花的地方,就尤为关键。

林元志意外找到适宜的新棉种,眼看着产量还不错,这自然是大好事。

但这事上,也有些美中不足。

便是滇州府的地理位置。

换个平临国的其他地方,那自然再好不过。

偏偏是山多且高的滇州府。

那边的山路有多难走,还用得着说?

那边的山有多高,更不用讲。

只说一件事,大家心里就有数。

朝廷规定,每年乡试中举的考生,第二年进京会试必须参加,如果不参加,那是违背圣意。甚至会被抓起来问罪。

唯独有三个地方的考生不受这个规矩。

一个是海南一带的考生,然后就是云贵考生,朝廷允许他们下一届进京参加会试即可。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什么叫山高路远了。

这般遥远的距离,就算种了棉花,怎么运出来?

消化给当地人?

先不说滇州府那样温暖的地方,对棉衣的需求本就不高,种植热情肯定也不高。

就说平临国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不愿意啊。

尤其是京城这些官员们,他们也想要棉花啊。

这种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甚至早就有人提过这个建议。

修路。

在滇州府内里修路。

滇州府那么多上好的药材,那么多上好的木材茶叶。

一直都运不出来。

不就因为道路没那么通畅吗。

如果修几条好路,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修路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劳民伤财。

普通官员或许不怕劳民,但一定怕伤财的。

让朝廷来出,朝廷更没有那么多钱。

所以一直僵持着。

滇州府的乡党提了许多次,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滇州棉。

滇州棉!

你们各地想要棉花是吧?!

那就给我们修路!

我们要修路!

没有道路,怎么给你们运?

我们自己修?

凭什么啊,又不是滇州府百姓需要棉花,我们那地方四季如春,谁要穿棉衣啊。

谁的需求,谁来解决。

滇州府乡党看准这个好时机,从五月开始,就一直在提这件事。

朝中也讨论了多时。

等到五月份滇州棉的产量出来,他们的底气就更足了。

想让滇州府种棉花,那就给我们修路。

当然,这么好的机会里,也有一个漏洞。

滇州府乡党党魁白大人说道:“时间不等人,就怕其他地方也能种棉花,咱们滇州府的优点就没了。”

是的,这就是唯一的漏洞。

如今的滇州府是仗着自己“奇货可居”,让朝廷,以及各地士族出钱给他们修官道。

倘若其他地方也能种,这就完了。

特别是得知纪楚拿到三百斤棉籽的时候,几乎要被气死了。

放在纪楚里的东西,总会有奇迹啊!

要是他种成了怎么办?

好在纪楚那边一直没有消息。

没有好消息,也没有坏消息,这对滇州府来说,就是最好的事。

九月十五,京城朝会上。

新上任的工部知事景若瑾站了出来。

“必须修路。”

“滇州府绵延山脉,必须重修道路,修一条方便运输,方便百姓行走的道路。”

景大人还记得纪楚说过的话。

那滇州府是天然的宝库。

唯一可惜的,就是交通不便。

只要有几条可走的官道,便能跟内地连接起来。

不仅朝廷便于管辖,更利于货物的运出,也利于百姓们的生活。

别的不说,就说滇州府学生们想要出来科考,路上都要走个一年半载的,这像话吗?

以前就算了,现在他们都有水泥了,这路必须修。

有景大人站出来提议。

滇州府乡党基本站了出来。

给家乡修路!

势在必行!

别的不说,你们看在棉花的面子上,这路也要修啊。

谁让只有滇州府能大面积种棉?

至少现在看来,只有滇州府能种,还能大面积出售。

这种情况下,不修路才不合适!

纪楚对这些讨论自然心知肚明。

滇州府修路的时机稍纵即逝。

在这种关键时候,纪楚即使知道,广宁卫的棉花大概率不会出问题,那也不能说出去。

要是告诉其他人,地广人稀的昌河州把棉花种成了,难免会让滇州府修路的事往后放一放。

这一等,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所以如今这种情况,肯定是要瞒着的。

不是纪楚不想说,而是不能说啊。

至少现在肯定不能。

反正距离棉花收获还有十多天,他不着急的。

纪楚这边气定神闲。

昌河州的消息,随着他从广宁卫回到州城,则愈演愈烈。

大家意思基本一样。

“滇州棉没成功。”

“肯定啊,这两个地方相隔那么远,能种成才是怪事。”

“太可惜了。”

“要是能穿上棉衣就好了,那东西真的暖和。”

“别想了,老天爷不让我们穿棉衣,有什么办法。”

众人越说越沮丧。

棉衣,心心念念的棉衣啊。

这种气氛下,千里迢迢从曲夏州来的一群人,则觉得一头雾水。

昌河州州城衙门,差役急忙来报:“大人,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曲夏州来的。”

曲夏州?

纪楚跟李师爷眼前一亮。

应该是弓堂弟,还有童小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