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躺一下。”
“确实暖和了。”
床铺是暖的。
锅里是有热水的。
完了,怎么开始期待昌河州的冬天了?!
有祝亚祝耘在,火炕试烧非常成功,也就烟道又改了改,绝对不会进到屋子里,就连厨房的烟也是极少的。
“纪大人,您看。”
两人来了昌河州一年多,终于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了!
祝亚祝耘肯定要做得尽善尽美啊!
纪楚上前,再次查看一遍,夸道:“不愧是你们兄弟二人,设计得确实很好。”
听到纪大人夸赞,两人别提多开心了。
没错!
他们设计得就是很好!
不对,也是大人的思路好,他们不过是完善一下而已。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经去试火炕了。
在这里做了几年官的两人,一摸到火坑,立刻异口同声道:“我家宅子也要做!”
虽然都是租的宅邸,可为了保暖,他们愿意自己花钱改造!
这么好的东西,肯定要给家人用上,给自己用上啊。
祝亚祝耘就被两位大人拉走。
不管多少银子,他们都做!
大冬天能有暖和的被窝,想想都觉得快乐。
即使是朝廷官吏,对火炕也没有抵挡力啊。
一时间,不仅州城衙门官吏抢着要盘火炕,州城的富户们也是如此。
就连下面县城县令们,全都把这事提上日程。
没办法,谁让这里的冬天太冷了。
只要能暖和,他们做什么都成啊。
这样一来,本地对水泥的需求倍增。
只是他们没那么好的运气,买不到那么便宜的水泥啊。
即便如此,这也挡不住富户们的热情。
祝亚祝耘更成了大家的座上宾。
本地想要做火炕的官吏富户们抢着要他。
外地水泥作坊的老板们,更是求他们指点。
看看,这就是有本事的作用。
昌河州州学学政,就是以此来激励本地畜牧学科的学生们。
“当年他们两兄弟在冷门的数科,也是无人问津的,有了真本事之后,无论到哪,都有人抢着要。”
“你们说是不是?”
“所以学好咱们的畜牧学科,一定也能像他们一样的!”
学政自己信没信不知道。
反正下面的学生们是真信了。
他们肯定会好好学的!
一定要向祝亚祝耘一样,学到真本事!
看看如今昌河州掀起的火炕风潮,说不定他们还能掀起养殖风潮呢!
不管怎么样,有了这个激励,大家学习的时候,显然更有动力。
纪楚也没想到,大家对火炕的接受程度这样高。
衙门几处火炕刚盘好,其他人就跟上。
再看看翘首期盼的百姓们,就能明白,这地方对保暖的需求有多大。
这对本地人来说,不是攀比也不是奢侈,是必需品。
可惜他们现在连这样的必需品都做不起。
所以还是要发展,还是要挣来更多的生活物资,更要把这个地方改造成适宜大家居住的地方。
好在另一个保暖的物件,已经初见成效了。
官田的二百亩棉花地,在七月下旬,已经长得很好了。
庄稼长得壮实,叶子更是漂亮。
守在地里的白婵婵,更是一刻都不敢耽误,带着下面的农人们时时记录情况。
一定要多多培育出种子,好让明年更多百姓,都能种上棉花,早点用上棉衣。
不仅是那二百亩棉花地种得成功。
一千亩种着良种的麦田,更是能看出区别。
从曲夏州调过来的麦子良种,确实跟本地麦子有区别,不少农人从这官田路过,都要感叹一句,官田上的粮种果然不一样。
想来等到明年,这两样种子,就能送到他们各家手中。
不过这也是明年的事了。
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关注。
时间进入八月,各家的麦田,高粱,黄豆,等等田地,陆陆续续进入丰收季。
一直到九月初十之前,都是农家人最忙的时候。
昌河州的丰收季即将到来。
这也是本地最重要的季节。
在昌河州一城十二县,准备迎接丰收季的时候。
其下的广宁卫五万士兵,则枕戈待旦。
关内丰收了。
关外就要有动静。
他们称之为打谷草。
本地称之为丰收劫。
更别说,今年是纪知州跟邓将军头一年掌权。
草原的骑兵,必然会更加猖狂地试探。
整个昌河州一静一动的态势,很容易让人精神紧绷。
百姓在庆祝秋收。
士兵们打起精神守卫骑兵掠夺。
州城官员们,则尽力做好后勤补给。
九月份,是对昌河州所有人的考验。
纪楚时刻等着广宁卫的消息。
李师爷更加紧张,因为李纹必然是会上前线。
“粮食,兵器,衣物,盔甲,全都已经送过去了。”李师爷再三清点,“火器作坊那边,后勤管老董也说他们准备好了。”
“应该没事了吧。”兵司主事也道。
户司主事则说:“今年昌河州种了不少地,希望能拦住骑兵,损失可以少点。”
否则今年就白干了。
纪楚安慰大家:“咱们该做的已经做了,相信广宁卫邓将军他们。”
是啊,他们都是管后勤的,确实该做的都做了。
今年的后勤补给比往年还要充足,应该能减少点损失。
还有些官吏是头一年到昌河州的。
一听到要打仗,难免焦虑不安。
要是打到他们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