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损失惨重怎么办?
士兵们都是一条条人命,书上看到的牺牲,跟现实里真正的牺牲,那是两码事。
反而是从曲夏州来的官吏们,跟本地官吏表情差不多。
怕什么啊!
就算真的打到咱们这,难道日子就不过了?
不等他们安慰,就听到外面路过的农人,已经唱起庆祝丰收的民歌。
百姓们格外乐观,已经在商议等秋收卖了麦子,看看能不能也做个火炕,简陋点的也行啊。
听着他们淳朴自然的歌声,反而让衙门官吏们紧绷的神经松了下来。
不管关外铁骑来不来。
反正丰收季节是来了,反正他们昌河州一直在发展,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不用那么担心,只要尽到自己职责即可。
他们只好管好后勤,剩下的,要相信邓将军!
而此时的广宁卫,士兵们早就厉兵秣马,整军经武,做好万全准备。
更忧虑担心的内里官吏不同。
这里驻扎着的官兵,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皆做好准备。
从六月份开始,士兵训练便一刻不停。
再加上今年格外充足的后勤补给,还有纪大人为他们培育的棉花。
都让此地的卫兵们相信,他们的厮杀是有意义的。
他们守卫的丰收,更是有意义的。
这里的士兵,家人普遍在昌河州。
他们希望除了广宁卫以外的昌河州百姓们,可以更高声地唱农歌,可以更肆无忌惮地庆祝丰收。
因为他们,一定会挡住觊觎自家粮食的敌人!
士兵们消息再传到州城衙门,再次给来边关当官的外地人一点震撼。
这地方的百姓乐观向上,有着无尽的生机跟活力。
这地方的士兵磨刀霍霍,整军待发。
很多人都以为,边关地方,时时会被关外侵扰,日子苦不堪言的同时,心里难免怨怼苦闷。
可这里的百姓跟士兵并未如此。
他们反而能从这样的生活里,找到出路,是在这茫茫雪原,辽阔千里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坚韧与乐观。
怪不得很多人在边卫越待越豪爽。
这样洒脱的地界,确实让人欲罢不能。
是他们看轻这里的人跟事了。
所以别多想了!
跟着大家一起收粮食啊!
九月即将到来。
田地里的粮食再不收,就来不及了!
纪楚已经出现在官田上了。
一千亩麦子良种。
两百亩滇州棉。
同样要收获了。
格外漫长的生长季,也会带来超出其他地方的产量。
纪楚等人,已经在期待本地棉花产量,到底能达到多少斤了。
这么乐观的土地跟百姓,值得优质与高产并存的滇州棉。
第127章
漳兴三年, 九月初。
昌河州一城十二县,但凡种庄稼的人户,都在田间忙碌。
今年跟往年一样, 收完粮食,就能准备过冬了。
不过大家收粮之余, 还会看看州城官田的情况。
州城如今三千亩开过荒的官田, 都是由流放犯人开耕。
最先开耕的一千二百亩最为关键。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麦子。
这上面种的,可是曲夏州的良种。
由京城朱家的朱吉胜朱大人培育, 他历尽艰辛,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才把良种培育起来。
良种的好处,世人皆知。
曲夏州的麦子均产,基本在二百六左右。
可朱大人培育出来的良种,产量却在四百二!
四百二是什么概念?
人家种一亩地,你种两亩地,工作量是人家的两倍,
但人家一亩地四百二十斤。
你两亩地, 五百二十斤。
辛辛苦苦, 就多了那么一点。
这种差距下,谁不想要良种?
所以即使良种出来一两年了, 但还是供不应求。
听说曲夏州一些农户, 单卖良种, 都能多赚不少银钱。
这般紧俏的麦子良种。
要不是纪大人跟朱大人交情好, 肯定弄不来。
盛名之下, 昌河州的农户,难免会对官田上的麦子多看几眼。
要说他们本地的麦子,其实产量还不错。
毕竟这里土地肥沃, 而且轮耕做得好。
一亩地麦子的产量,基本在三百四左右。
也就是说,他们本地不用良种,量产已经不错了。
所以不少人都在期待,朱大人培育的良种,在肥沃的昌河州,又是个什么情况。
“希望可以多产一些粮食,这样大家日子都好过。”
“是啊,卖点粮食可以做火炕啊。”
“哎,还能买棉花,穿棉衣。”
粮食这东西,谁都不嫌少的。
其他人都如此挂念,官田上的温书吏肯定更加上心。
这温书吏本就是培育粮食出身的。
去年让他提前照顾棉花,就能看出来他的实力。
今年接手麦子时候,更能显出他的专业。
这也是纪楚不用担心的原因。
他手下众人,个个都是有真本事。
话是这么说,但麦子收获的时候,他还是在官田等着称重。
现在的麦穗已经干了,收割下来之后,直接打谷成粒,然后就能称重。
在这里干活的,全都是流放犯人。
对这些犯人们来讲,他们自然也希望产量能高一点。
这样的话,肯定能给他们记上一功,也能快点被赦免。
被赦免,几乎成为他们的执念了。
以前看着家里的佃户奴仆,大家心里还疑惑。
他们有吃有穿,跟着自家难道不好吗,怎么个个想脱离,还想成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