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483)

真到自己身上,才知道有身份户籍有多重要。

或许,以前不是不知道重要。

只是觉得自己身份高贵,一辈子不会沦落到这种境地,才会高高在上说身份没用吧。

现在终于有被赦免的机会,仅仅是机会,他们也会好好抓住。

不少锦衣玉食的人,甚至为了能多干点活抢破头。

没办法,他们知道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更难忍受现在的日子。

纪楚眼神扫过这些流放犯人,心道,劳动改造果然是最有用的,扔田里干会活,什么人都老实了。

不过纪楚更多精力,还是在看大家割麦子。

生长周期比其他地方长的麦子,看起来果然更饱满。

金灿灿的麦子,实在是喜人。

温书吏强忍激动道:“大人,属下预计,这一亩地的产量,肯定是比曲夏州那边要高的。”

一个是,这地方土地肥沃,以前都没怎么种过庄稼,土地肥力足够。

二是生长周期长,自然产量高。

这两点都很好理解,加上温书吏种田的本事,产量要比其他地方高,也是理所应当。

只是到底有多高。

还要等重量出来。

纪楚跟李师爷稍稍叹口气。

从纪楚做官开始,无论坐到什么位置,每年最关注,也不可或缺的,就是粮食产量。

他做了多少年的官,就关注了多少年。

放在现代,他那个时空的国家,多数人已经不用为粮食发愁。

大家已经在强调营养过剩跟营养均衡。

甚至一些小孩子,连饿肚子是什么意思,都不太能理解。

但在其他地方,以及这个时空的平临国,吃饭问题依旧是头等大事。

对于昌河州这种能吃饱饭的地方,却也只是高粱饭管够。

想要再吃点好的,却是艰难的。

而且麦子产量提高,不仅意味着更多人能吃到白面。

更意味着,他们可以解放更多精力,放在棉花种植上。

棉花产业,就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西北一带的棉花自产自销的,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不够更多人用的。

滇州棉也很好,棉花路在明年建成之后,西南东南一带的棉花行业,会靠他们。

而北方的棉花,主要就看他们昌河州,以及昌河州周边。

这是一个直到后世,依旧蓬勃的行业。

纪楚既然知道,就不会错过。

而想要发展棉花的前提。

一定是当地人有粮食吃。

这一切一切的基础,都在主粮之上。

都在这一粒粒麦子上面。

不管发展什么行业。

先把粮食种足了,肯定没错。

如果把昌河州的建设比喻成一栋房子。

粮食产量,就是其中的地基。

地基稳住了,房子才能结实,否则一切都是无根之木。

这也是纪楚时刻关注麦子的原因。

绝对不会因为工业作坊园,以及棉花的发展,而忽略最根本的事。

昌河州的黑土地,再加上曲夏州良种,会带来什么样的好消息,纪楚已经等不及了。

“重量出来了!”

“第一亩地,产量五百六十一!”

多少?!

在场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五百六十一斤!

一亩地的产量!

纪楚脸上浮现笑意,整个人深长舒口气。

虽说后面还有九百多亩地。

但只要等好消息即可。

跟着知州大人前来查看情况的官员,眼睛都瞪直了。

五百六十一斤。

这样的亩产,实在是罕见啊。

还是那句话,这地方要不是冬天太冷,肯定有无数人想来定居!

不对啊,现在不是要有棉花了,还有火炕。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那官吏总觉得自己抓到什么,可不等他细想,其他麦田的重量陆陆续续出来了。

纪楚站在官田前头,跟李师爷,晁同知,杜通判相视一笑。

再看看更北的广宁卫。

那边安心打仗即可,他们这儿的后勤,只会越来越充足。

“六百斤!”

“五百四十二。”

“五百八十六。”

一串串数字,不仅传到官田众人耳朵里,同样传到普通农户的耳朵里。

就连不种地的猎户等人,都知道这个产量不一般。

要不然他们也种地去?

也不是不行,就是现在养殖行当也不错。

真愁人啊。

如今的昌河州,遍地都是机会。

但凡是个人,都能找到事情做。

想做这件事,那件事就做不成了哎。

没办法,谁让他们这里总是在发展啊。

这些话说给其他地方的百姓听,只怕有种想打人的冲动。

九月初六。

昌河州官田一千亩麦子的收成全部出来。

这一千亩良种麦田,一共产出五十七万八千七百一十二斤的麦。

平均下来,一亩地差不多在五百七十八斤上下。

还记得,普通麦子的收成吗!

本地普通麦子收成,在三百四!

你种一亩地,收三百四十斤麦子。

邻居种一亩地,收五百七十八斤麦子!

同样的劳作,对方却比你多收了二百多斤粮!

想到这,不知道多少人要坐不住了。

昌河州可真是个好地方啊。

无论什么庄稼种在这,似乎都能长得更好!

“五百七十八斤!我家也想种啊!”

“是啊,这么好的种子,能轮到我家吗?”

“还有我家!我家也想种!”

本就因为收获喜悦的昌河州农户,此刻更加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