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的话说,简直是前腐后继。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如此,还是老天就想帮薛明成解答这个疑惑。
他们一行在紧邻安济府的驿馆落脚,准备明日各做各的差事。
该买粮买粮,该筹粮筹粮。
距离赈灾缺口,还有七百五十万,必须给凑齐了。
说起来,赈灾缺口如此之大,肯定瞒不了大家。
他们到一个地方,就会被当地官员追问。
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真的不够用。
既然这样,那要怎么分,要分给谁?
纪楚跟薛明成心里有数的。
手头肯定是不够,不过埋的有暗线,而且准备从当地士族手里扣粮。
除了暗线之外,剩下那个方法当地官员跟士族肯定知道。
所以纪楚的差事,会难办到极点。
毕竟是问人要钱要粮,自古都是难题。
否则薛明成也不会问了又问,能做的他肯定做。
纪楚让他放宽心。
不行还有后招呢。
当初他把这招教给浩州如今的知州,那杜知州能用,他肯定也能用。
众人刚刚歇息,准备吃过饭后,继续布置接下来的差事。
一封来自原化州的急信奔袭而来。
还有一封叙州的信件,同样也在信使手中。
这两个地方的信件?
怎么此刻送来。
只听那信使道:“两位大人,这都是急信,说是跟灾情有关。”
灾情?
原化州旱情确实严重,可当地守望相助,情况还好。
还有那叙州,叙州也?
不会吧?!
纪楚立刻拆开原化州的信,等他看完前因后果,眼神带了震惊。
“叙州百姓自发凑了五万石粮食,已经在送往灾区的路上。”薛明成语气里带着不敢置信的。
“五万石,差不多要一千多万斤粮食,更是五万两银子。”
“他们怎么凑的。”
“叙州百姓休养生息才多久。”
“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纪楚看了过去,那薛明成眼圈已经红了。
他能不知道为什么吗。
他就是太知道了,所以才会这般激动跟不忍。
何必呢。
大家顾好自己不行吗。
为什么要替他这个当官的考虑。
明明自己已经够难了,却还想着他,他配吗,他薛明成这种遇难不上的人,配吗。
第147章
薛明成越说越不敢置信, 直到自己心腹送来信件,他才确认这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叙州百姓自发的。”
“说是我,我去赈灾, 所以想帮忙。”
家家户户自发捐粮,就为了还薛大人的恩情。
薛大人帮他们要回土地, 帮他们主持公道。
如今大人遇到难事, 他们肯定会帮忙的。
说起来,漳兴二年, 皇上让纪楚选去江南还是留在京城。
纪楚出乎大家意料地去了昌河州。
而薛明成离开吏部外放,也是其他人没想到的。
薛明成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叙州。
在这里, 还帮纪楚“搜罗”不少养殖人才,那屠家,以及如今养兔子的张灵灵就是叙州出来的。
连当地横行霸道的屠家都被收拾,其他欺行霸市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还有当地不少豪强乡绅,都在薛明成打击范围内。
对薛明成来讲, 这些并未放在心上, 反而是后面腐败的官员, 让已经离开叙州,去往宣新府的他头疼不已, 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可对叙州百姓来讲, 薛明成就是青天大老爷。
帮他们整治恶霸, 还市场一个公道, 还帮那么多养殖户出头, 弄走了屠家,好让各类养殖户有个喘息的机会。
帮他们修当地的水利,归还他们的土地, 一些不合理的借贷统统都帮忙解决。
要说一切都尽善尽美了,自然不是。
就算是薛明成还没走的时候,依旧有官吏欺压的存在。
可总体来说,比之前好太大了。
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进步,至少对百姓们来说是这样。
此次中原大旱,叙州虽未被波及,可这事闹得人心惶惶,还有人不停地说粮食要涨价。
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消息传来。
那就是薛大人跟传闻中的纪楚纪大人领了赈灾的差事。
他们两人的名声自不用讲。
但凡想过好日子的百姓,对他们两个都有所耳闻。
可叙州人还是更了解薛大人一些,也更心疼他。
再听说,中原大旱需要的赈灾粮极多,可朝廷只拨了三分之一的赈灾款。
两位大人日夜兼程,在灾区巡查,总要精打细算,让更多灾民得以救助。
但这个缺口,任谁听了都明白,这不是精打细算能完成的。
所以对两人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但意外的是,这些质疑只存在各个家族当中。
百姓对此并未多讲。
“没有充足的赈灾款,也能怪他们吗?”
“一听便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人家愿意帮忙,已经很好了。”
“是啊,他们所在的宣新府,昌河州都没遭灾,两位大人就是来帮忙的。”
普通百姓这样讲,反而把士族子弟的声音压了下去。
毕竟论人数,还是普通人占上风。
讨论声中,叙州百姓竟然有了自发捐粮的念头。
尤其深受薛大人恩情的养殖行当。
弄走一个屠家,让各家都活了过来。
不仅如此,还有田地被归还的农户,更是主动请命。
趁着三四月份农闲,他们赶紧把粮食送到灾区,赶回来之后,还不耽误夏收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