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1988(262)

作者: 雨霖咛 阅读记录

宋盈君都懒得细看,她现在不缺钱,她从做任务中获得无限乐趣,所以就无所谓钱多钱少。

耕地,她有三块,就她跟卫疆的院子旁边那小块,和屋前大路对面坡下两大块。

这三块田一直种着东西,苏美兰也一直都帮她维护着。

这些都是现成的,她只要印点旅游小册子,在她的民宿里放着,愿意去体验种田的客人,自然就会去了。

既然所有条件都齐全,她就听村干部的,给大家“打个样”。

第150章

这个模式进展得相当顺利。

宋盈君的民宿是早就做起来的,她只需要把自家的几块田投入经营就行了。

这个时候很多游客都是城里的单位组织的旅游,他们在尝试过海边渔船自己钓鱼的乐趣之后,又到宋盈君的玻璃房尝试了自己摘瓜果蔬菜的乐趣。

最后付点钱让渔民把鱼和瓜果都煮了,大家乐融融的。

宋盈君的民宿还有帐篷和户外场地租,她是沿用上辈子的露营热,让大家自己搭帐篷,烧烤,她的民宿提供各种肉类和烧烤一应用具。

所以有的人也把自己钓的鱼拿去烤,另外还会从村里专门养鸡或者养鸭的农户那里,自己挑活鸡,想自己杀鸡或者给点人工费让人帮忙杀好褪好毛也行,最后自己拿去烤。

当然,大多数来旅游的,都不太想自己再下手干这种脏活,就都愿意给点钱让人帮忙处理。

游客们还从宋盈君的另一块地里,自己挑着红薯挖,同样可以烤。

江城整体的气候偏暖,雨季不长,日照时间挺长的。

来旅游的人在海边看看海,踩踩沙滩,烤着肉喝着小酒聊着天,特别惬意。

这一整套下来,每样都是需要钱的,但给钱的开心,赚钱的也开心。

地里种的东西也不愁没销路,再也不用苦哈哈地自己收,自己挑着或者载去镇上等着人买。

不用多久,村里大多数人都心动了,纷纷学着宋盈君家的模式把自家的耕地投入了经营。

毕竟没多久他们住的地方就要拆了,他们得搬到镇上作为临时安置房的厂房宿舍那边住。

这样一来,真要管田地,还得回来村子里一趟,这让本来就不太想种地的人家觉得麻烦。

要搁以前穷的时候,那当然不觉得麻烦。但现在他们有拆迁赔偿,还有临时安置费,村里还有每年给每家每户的分红。钱多了,谁还愿意受那苦?

也就城里没干过农活的人才喜欢种地,觉得这是亲近大自然。

什么忆苦思甜,苦过的人,那是一点苦也不愿意吃了。

但是老一辈的思想,觉得田地丢一边不管不舍得,年轻的不是出去大城市打工,就是不想再吃种地的苦。

宋盈君这个经营模式,正好合了两代人的意。

这事儿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了。

所以没半年时间,村里大多数耕地都进入了经营状态。

生意还不错。

卫家涌村子的分布很规整,一条贯穿整村的主干道把耕地和居住地一分为二。

主干道在解放前是个堤坝,本来就不窄。当年为了建村尾连通向宁镇的大桥,为了大车进出方便,又扩宽过不少。

村里为了维护耕地的生意,在耕地的另一边,围绕着村的边沿,建了条环村一周的新路。

所以拆迁并不影响耕地的生意。

眼看宋盈君在海边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很多人也都坐不住了。

他们手头上有了拆迁款,有了本钱和底气,就都跟村委申请,也在那边建了民宿和各种烧烤营地。

村委本来就乐意大家都活动起来,所以审批特别快。

村干部还害怕宋盈君不高兴,还开了会想着怎么给宋盈君做思想工作,还推了个新人去跟宋盈君说,怕挨骂。

结果宋盈君特别高兴:“这个好啊,到时这儿形成一个品类集聚,我的生意更不用愁了。”

新人不明白:“品类集聚?”

宋盈君笑着解释——

“这么说吧,如果这个地方只有我一间民宿,除了团体订单,普通游客可能会考虑来不来我这儿住。”

“但如果这里一条街全是民宿,那游客只会想‘我订那儿的哪间民宿’,他们就会默认来咱

们这儿旅游就一定住这边。”

“同理,也可以用在其他吃的,喝的,玩的品类上,到时这里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圈,人流自然就来这里,我连广告费都省不少。对于你们来说,也能集中管理,更省力。”

新人感觉自己被上了特别深刻的一课,回到办公室就埋头写报告递上去。

干部们一看,又是一番感叹。

卫疆真是好福气,上辈子得做了多少好事才能娶到宋盈君这种媳妇。

这格局!就是做大事的人!

内力外力一起使,海边那一带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以民宿群为主的小小商业圈。

海边的地湿,盐分高,加上卫家涌气候问题,本来就不怎么能种东西,用来办民宿最合适不过。

拆迁的范围也没到海边,游客呢,除了环村路进村,还可以从镇上经村里的新桥从村尾进村,一进村就有旅游车免费送他们到海边。

整体的旅游生意那是一点儿影响也没有。

这些都是宋盈君跟村里的干部一次又一次开会给商量出来的。

当然实施的过程中有阻力,但宋盈君自己带头干,她个人生意做得大,大家都相信她,见她干了,大家都愿意跟着。

没过几年,卫家涌就并村成功了,成了卫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