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106)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我知道货源是哪里了。我收到一个加福尼亚寄来的包裹,是戈麦斯太太给我寄来的一麻袋护身符,还提醒我记得付尾款——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

“等等,我好像认得这个地址。在来阿卡姆之前,我收到过一封奇怪的信件,虽然没有写名字,但发件地址是旧金山唐人街。”

“我给戈麦斯太太打了电话,问出了这笔生意的细节,但她否认最早给我寄过信的事情。”

“我找不到那封信了。更怪异的是,我请求戈麦斯太太把我订货的信件寄回,她却说不知什么时候弄丢了。”

“祂在阻止我发现真相?为什么??”

看到这里,洛书已经麻了,莫名能感觉到安宁内心装满了吐槽:怎么会有这么猥琐的神啊!

神降临到一个凡人身上,还要偷偷抹除自己来过的证据,这是什么行为啊??

因为过于离谱,安宁甚至怀疑是自己人格分裂,但莫拉莱斯教授和格莱德都说阿卡姆许多人出现了失忆症,那么就不像是她一个人的问题了。

然后洛书就看到了安宁调研出的确定出现失忆症的“患者名单”:

密大图书馆馆长亨利·阿米蒂奇。

传说中他是一个幽灵,那当然是扯淡,20年代的密大图书馆馆长也叫亨利·阿米蒂奇,但那是老亨利,现在的小亨利是他的孙子,这无非又是一个跟三代亚历克斯·玫瑰山、马孔多的一大窝阿尔卡蒂奥类似的故事,毫无创意。

亨利·阿米蒂奇是除了安宁以外,被薅得最狠的一只羊,所以症状也是最严重的——无他,手握所有借阅室的钥匙,逛图书馆实在太方便了。

而且传说密大图书馆珍藏着一本《理智之书》,虽然据说是伪作,但也引来了无数试图盗窃的调查员和邪教徒。不过这本书洛书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就对了。

格莱德·梅尔尼克。

没错,连生意伙伴也不放过——洛书很好奇他是怎么穿越群山的,所以自己驾车跑了几次来回,发现很简单,只要蒙上马的眼睛,然后驾车直接冲就行了。

只要心里没有山,眼前也就不是山,明明是一片希望的原野!

尽管连自己都出现过失忆症,但格莱德·梅尔尼克还是坚决否认失忆症跟他贩卖的护身符有任何关系。

安·布伦达尔。

没有太多复杂原因,只是她喜欢八卦,洛书想看看她有没有“八卦小本本”,但没有找到,于是很快失去兴趣。

说起来,明明只失忆过一次,但安·布伦达尔的失忆症却人尽皆知……

伦道夫·克劳斯教授。

这位教授做的禁忌实验不少,洛书把他的实验室搜了好几遍,又研究了他的实验笔记,虽然因为宛如医生的字体没有能全看明白,但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泛信者,什么神相关的实验都去搞一下的那种,具有博爱的学术精神——能活到现在真是奇迹。

从他的私人信件中暂时没有发现与邪教来往的痕迹,但也可能是见不得人的那些被他烧掉了。

……

意料中的是,居民确实开始怀疑,失忆症与最初由格莱德向访客兜售、后来流入居民手中的护身符有关;意料外的是,大部分人没有丢弃护身符,反而开始向她祈祷,提出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

……只能说不愧是阿卡姆吗?

第99章 浮出水面的大网(一)

“神啊,主啊,我是你忠诚的信徒……”

连你家神叫什么都不知道是吧?

“请赐我一株迷幻鼠尾草……”

哪里来的瘾君子,叉出去!

“我只求一美元……”

这个具体而卑微的请求实在有点不忍拒绝,问题是洛书并没有这个功能……

随着洛书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经验值快速积累的同时,她又开发出一个新的技能:使用“平行宇宙历史档案”,直接空降到她曾经去过的历史节点——哪怕是已经被读档抹消掉的。

这主要是用来二次检查可能遗漏的信息,当然,也会对历史造成一些小小的二次污染,但只要不采取跟上次完全不同的行动,影响的通常只是一些对话细节。

洛书在大感方便的同时,又遗憾地再次确认了平行宇宙从未彻底消亡的事实。

在洛书借助居民的眼睛,一寸一寸扫描阿卡姆的时候,连山问题委员会、乃至跑团爱好者们也在不断发掘新的线索。

如果说人类社会中的邪教活动是除之不尽的藤蔓,那么它们隐藏在地下的根须则更为可怕。这些根须织成一张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利益大网,一日不除,就随时随地都能开出新的恶之花。

三方势力中,洛书是那个深入历史、源源不断提供情报和地图的眼线,连山委员会是监控“现在”的大网,而跑团玩家们则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寻找千丝万缕的根须的、一寸寸翻地的老农民。

“新模组?制作组高产啊!”

“我来看看鸣谢名单……编剧有混沌七窍和朝闻道夕发疯大佬吗?没有不玩。”

“《埃塞洛克斯电车专列》,这是什么剧本,不是电车难题吧?”

“哎嘿,我玩过,虽然上次打到一半就团灭了。是一群邪教徒想把整车人献祭掉,如果不能阻止他们,就会花式狗带。”

“哪个邪教?”

“我咋知道,我狗带了啊。”

“你们不是打一半团灭,是开头就团灭吧?”

……

“白牙市康宁精神病院在院60名病人排查完毕。其中49人生命轨迹未发现与邪教活动的交集,11人存在可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