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155)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但是,核事故却没有发生在邪教徒群魔乱舞的1985年,而是发生在安德烈已经扫清普布利亚、把邪教分子送往喀山精神病院和古拉格矿场(苏维埃流放囚徒的地方)、尘埃落定后的1986年。

根据官方资料,事故发生于对四号反应堆进行停堆测试的过程中,而讽刺的是,该测试本身就是安全检测环节之一。

测试内容是在断电情况下(譬如遭到恐怖袭击),依靠涡轮机来维持反应堆冷却水供应的可行性。在测试之前,先把功率降到原本的一半,再关闭冷却水系统。这一系统过于古老,使用的是挨个拧阀门的史前操作,好不容易关闭后,基辅电网总部却通知测试延后,因为急需用电。

工程师们就在这里偷了懒,没把阀门重新打开——反正过一会儿又要关闭。大家都觉得只有一半功率,这么一会儿出不了事。没想到测试时间却一拖再拖,等到通知停堆的时候,甚至已经轮换了操作班组。

新换上来的人还以为停堆在上一班已经完成了,结果上来就发现反应功率低于测试要求,于是拔出了一部分控制棒,但拔得不均匀,等到功率异常反弹时,再将大量控制棒重新插入反应堆,却没有成功停堆,而是发生了核爆炸。

后来追述事故过程时,发现一系列的窒息操作之后,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含有石墨材料的控制棒,在功率已经失控时,不但不能停堆,反而起到了点火的作用。这种控制棒因为成本较低而一直没有被替换,最终给帝国的崩溃踩了一脚油门。

如果事故发生在1985年,很容易把前面那一系列的人为因素理解成蓄意的破坏:

在测试事实上已经开始后进行拖延、在关闭冷却水系统的情况下维持运行、长时间低功率运行反应堆、以及控制棒分布不均匀等等,无一不是把《安全手册》摁在地上摩擦的窒息操作。

如果说这里面混进了舍身献祭的邪神狂信徒、或者大家喝了有毒伏特加后产生了类似边飞叶子边打螺丝的效果,那么还勉强可以理解。

可事故是发生在1986年。

虽然不能排除在安德烈结束调查离开后,邪教徒们又重新开始布局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即使没有邪教活动和破坏分子,黄昏的帝国也已经开始对大型工程力不从心。

现在回想一下,测试拖延并不奇怪,苏维埃的官僚做派决定了长官的命令必须执行,无论长官是不是智障;懒得重新打开冷却水系统也不奇怪,即使面对核反应堆,在工作多年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敬畏,“灵活操作”甚至常常是老工人的口头禅;拔控制棒不均匀更不奇怪,一个班组里难免有几个菜鸟,遇见事故就慌几乎是人的本能。

至于为了节约成本,省掉反应堆外围的混凝土保护罩、一直不替换有严重缺陷的控制棒,则不过是经济崩溃向各行各业传导的结果而已。

相比洛书因为操作不慎或者反复失败造成的“失败趋势”,帝国的崩溃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惯性”,远远不是抓住几个邪教徒所能阻挡,连邪神都会感到棘手。

临近天亮的时候,饥饿最终打败了对“辐射食品”的忌惮,反正这里还住着几百一千个普通人,抱着“别人吃得我也吃得”的心态,大家纷纷开始分食土豆。刚咬几口,门就被敲响了,齐姆又来了,这次还额外带了一个人。

也是一个壮硕如熊的毛子,但相比别人已经深入毛细血管的“畸变”,他身上的纹路还停留在“主干道”的阶段,只有颈动脉、腕动脉等呈现出异常的凸起,显示感染程度不深。

洛书很快猜到这是谁:“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

来人掀开帽子,露出一个不太自然的笑容,显然不适应这种华夏的微笑礼节:“抱歉,我来晚了。昨天我们深入禁区运出了一批武器,遇上了一点麻烦,实在抽不开身。没有打扰你们补觉吧?”

黎鸣霄:“我们正亢奋呢,一点都不想睡。”

一轮寒暄和自我介绍后,洛书开门见山道:“我有一个问题——您清楚无论切尔诺兹克事故,还是苏维埃的解体,都不是简单的邪教活动的结果,也无法用简单的连山学手段阻止吧?”

“虽然切尔诺兹克是预言中的‘第二场献祭’,但它其实不是由邪教徒主导完成的,而是苏维埃崩溃的必然结果。即使不在切尔诺兹克,也会是别的核电站,或者别的事故。”

洛书总结:“对于垂死的苏维埃,邪教甚至只是疥癣之疾了。”

第146章 禁区(十五)

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收起了他营业性质的笑容,显然,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笑得出来:“我明白。但这也不等于‘复活教’的宗旨是纯粹的欺骗。如果没有安德烈的努力,事故在1985年就应该发生了。”

洛书:“仅仅拖延一年,有实际意义吗?”

“对那些多活了一年的人,有,”伊凡郑重道:“癌症患者为昂贵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买单,很多时候不也只是多活几年吗?”

“只要活下去,或许有一天,就会出现新的治疗手段。其中最极端的,那些人体冷冻实验的志愿者,不就是抱着如此的希望吗?”

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人类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永远不能断言前方没有路。退一万步,就算是纯粹无谓的挣扎,我们也不会放弃拯救自己的祖国。”

洛书听出他们为此策划不是一两天了:“那你们有什么计划?”

华夏人未必想拯救苏维埃,但切尔诺兹克核事故这样的人道主义灾难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更何况切尔诺兹克如今的现状,显然已经变成了全人类头上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