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207)
“笑死,真·落地成盒。”
“说明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啊!你看,你需要一个人口相对稀疏,丧尸相对少的地方,同时为了尽快重建文明,这里最好自然资源丰富,比如水资源啊,木材啊,太阳能啊。再考虑能源紧缺,这里最好气候适宜,夏天没空调不会中暑,冬天没暖气不会冻死。然后你把华夏地图扒拉一下看看,该选哪里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老家西南,最近房租都涨了→→”
“↑老乡!以前只见一大帮游客,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新市民’……”
除了大片区的选择,具体的“落点”也有很多讲究。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乡村和鬼城,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邻居全都变成丧尸”过于夸张了,就算是真的,也不见得能挠穿混凝土墙。
另外一些人相信官方基地大概率是建立在城郊,优先吸取城市的幸存者进入基地,如果跑得太远,就要面临“越野奔赴基地”的问题。以前可能只是一脚油门,但如果车开不了,那麻烦就很大了。
当然,穿越全是人(末世就意味着全是丧尸)的城市依然是很危险的,所以更好的选择是城郊。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由此衍生出种种不同的策略。
有意思的是,区别于末世小说里主角大多是独行侠,在一场网友发起的“真实末世准备”投票中,投“独行”的人非常少——而这些人的投票理由大多是“根本没有末世”“我命由天”或者“活着很好,死了也行”,反正不是乐观派就是摆烂王者,压根没有打算进行任何准备。
真正在积极准备的人,大多在试图组团,而且调研显示,人数越多的团,越容易吸引人加入。
找队友主要有两个原则:是否有生存能力,和是否值得信任。
前者主要看职业、身体素质、知识储备等等,顶多再稍微参考一下“丧尸Go”战绩;后者则主要靠熟人关系网,比如同学同事亲属等等,要是实在没有介绍人,又衍生出了一种诡异的考核方式:要求提交社交账号,检查发言记录。
一个人在网上是最真实的,只要知道各个平台的网名,爬一下,很快就能找出一个人一生的言论,虽然也不是绝对靠谱,但人品基本上可以暴露个七七八八。
于是就引发了各种连夜删评笑话,甚至连“怎么找到自己以前的评论并一键删除”的搜索量都暴涨了好几倍。
“笑死,上网礼貌一点的好处出现了。”
“最近大家好礼貌,我好不习惯hhh”
“什么净网行动!”
“做到了开盒仙人都没能做到的事→→”
联机版上线没几天,已经形成无数大小团体,有实力雄厚、公开高调招人的大团,也有相信外面是黑暗森林、低调行事的亲友小团。
但礼貌发言的互联网氛围并没能坚持几天。
在大量团体形成后,招人过程中“过于现实”的、对一个人“能提供多少价值”的不加掩饰的考量,以及在部分团体中出现的违背社会常态的邪教式的等级制度,“提前集合”的要求导致线下真实身份暴露等问题接二连三出现,直到一场“从二次元蔓延到三次元的团战”,彻底打破了同舟共济的短暂假象。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两个同在滇市发展的高调大团,在“丧尸Go”联机版线上考察时,看上了同一片基地,于是大打出手。
“丧尸Go”不允许直接攻击尚未异变的玩家,他们就把异变者驱赶到对方的基地,堪称“丧尸攻城”。本来这种事在网游中很常见,但两伙人最终从线上厮杀发展到线下约战,引发了一场好久没有见过的大规模械斗,致多人受伤,集体进了局子。
最后两个大团解散,因为暴露了真实身份,即使没有参与械斗的玩家,也不得不悄悄搬去别的城市,以防被“寻仇”。
从这次事件以后,玩家加团变得极其谨慎,除了由本来就很熟悉的亲友组成的小团,网团成员都拒绝暴露身份,最后变成纯粹的网友组织,无法起到在现实中抵御末世的作用。
有人感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片克苏鲁污染区。
第195章 大疏散(一)
这些天的互联网,渐渐变得有些安静。
但事实上各大平台的日活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人们焦虑地搜索各种生存攻略,追时政新闻,生怕错过第一手的信息——“安静”指的是,相对于庞大的浏览量,评论区的发言显得稀稀落落。
人们渐渐变得不想暴露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互相恐惧。
甚至有人因为不信任平台的隐私保护,注销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只以游客身份浏览。当你翻到以前的评论区时,会发现大量“账号已注销”,仿佛一块块墓碑,背后是一个个互联网的亡灵。
事实上,早在几年以前,随着网暴、开盒屡禁不止,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注销账号,回归现实生活;加上访问频率堪比“僵尸撞墙”的AI爬虫逐渐破坏互联网的开源精神,信息日渐封闭在茧房中,产生事实上的社区隔离,早就有人预言过互联网的盛极而衰。
只是没有人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猝不及防,而且是因为这种不在预案内的原因。
这一天,在上完下午的课、跑完体能加训的三千米后,密大众生回学校路过“摆摊一条街”,发现大部分摊主都不见了,而路上多了很多拖着行李的人。
众人一脸懵,黎鸣霄借着帮一位摊主收拾卷“地铺”时不小心掉出来的东西,打听道:“怎么这么多人带行李啊?集体休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