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210)
接下来的日子变得非常忙碌,除了雷打不动的、被大家吐槽“在死的前一秒都要上课”的课程和加训,剩下的时间几乎全被组织征用,填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项目。
建筑项目试图使用最简单的材料,设计出能抗住海啸、还不会在亚空间降临的瞬间剧烈变形(或者至少不会倒塌)的建筑结构,并赶在年关到来之前搭建完毕。
当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基地,他们能够得到全华夏设计所的支援——谁的设计被采用,那不就是扬名立万?
如果物理学实在不能实现上述目标,在必要的时候,也允许使用连山学狠活。
生产项目则被大家戏称为“种田大队”和“捕鱼大队”。
捕鱼大队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渔民学打渔,又细分为“近海养殖队”和“远洋捕捞队”,前者主要负责检测可能存在的污染,后者则是人人羡慕的工作:把“求索号”开出去,颇有种大炮打蚊子、杀鸡祭出屠龙刀的美感。
至于种田,西南有种子中心,用以保证在极端情况下重新组织大规模粮食生产,在退守西南、重建秩序之前,要求每个基地生产完全自给自足是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的,所以基地允许囤两年的主粮和各种罐头、营养剂,需要种植的主要是新鲜蔬菜——就算是末世,华夏人也要吃菜。
种菜本身难度不大,种田大队的主要工作是实验亚空间会不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污染,能否“净化”,以及能不能使用“玄学与狠活”。
实验田被切割隔离成小块,每一块事实上被一个看不见的气泡笼罩——借用洛书的权柄,从另一条时间线拉出来的“混沌的气泡”。
巴颖参加了生产项目组,蹲在田边吐槽:“什么牧场物语+皇帝的新衣?”
当这一段录像被放出来的时候,弹幕纷纷飘过:“树神简直是我的嘴替!”
“不是,谁告诉宝宝那四块地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块,正常种植的对照组;第二块,在‘混沌气泡’里种植,模拟污染;第三块,使用某种‘加速生长’的玄学与狠活;第四块,在‘混沌气泡’里使用‘加速生长’。”
但所谓的“混沌气泡”,看不见摸不着,反正你说有就有——这就是为什么被吐槽“皇帝的新衣”。
也许是因为甚嚣尘上的末世传言已经让人心惶惶很久了,当“特大规模海啸”自然灾害红色预警发布、华夏宣布对沿海地区的大疏散计划时,大家反而有一种“石头终于落地”的安心感。
这种“攻击范围”覆盖3.2万公里海岸线的“海啸”是闻所未闻的,但正如鲁迅曾经教导的,如果你想开窗,就得先宣布拆屋顶——当大家的预期是“末世”,而等来的是“特大海啸”时,就觉得好像也没有很吓人……
虽然气象台和天文台联合发布警告,此次海啸可能只是天灾的开始,宇宙暗物质活动尚且不在人类的理解范围,但谁不是听着“流星撞地球”被吓大的,只要暗物质还没有糊到脸上,多少都有些侥幸心理;反而是暗物质活动和海啸预警证实了末世传言是从哪儿来的,给了民众很大安慰——毕竟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当然,沿海居民是压力最大的,而即使是内陆居民,大部分也多少启动了“末世准备”——从囤粮开始。
根据“大疏散”计划,南沙诸岛由于人口较少,除留下少数观察员外,会组织全部撤离。真正尝试“直面冲击”和“灾后重建”的,只有白牙这个前哨站。在此之后,整个南沙省和沿海地区是全部撤离还是选择部分留守,就要看白牙承受第一波冲击的结果了。
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众望所归。
这时候,忽然飘过一行繁体弹幕:“不是,等等!怎麼撤退計劃沒有我們?”
大家纷纷打出省略号……
“连你们一起撤是可能的,但是撤退计划有你们不太可能。”
“翻译:没有明确通知,还可以自己跑嘛。”
“我有一计:连夜公投回归华夏!”
“↑好计——生死在此一举!”
无论大撤退和白牙岛上的社会实验最终是成是败,密大学生起码实现了顶流的梦想(虽然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并没有这个梦想)。
“牧场物语之白牙岛上的脆皮大学生”才刚刚播出一集,几十个学生几乎个个收获了外号。
巴颖凭借一手神鬼莫测的“植物亲和”得名“树神”,袁霖参与了建筑项目组,使出“符文加固”的狠活后,得名“袁半仙”。
洛书、程玖和黎鸣霄组成了轮流巡夜、处理异常状况和救助“社区公民”的三支“调查员小队”之一,由于另外两支分别由安宁教授和道格拉斯带领,这支唯一完全由学生组成的调查员小队显然吸引了最多的注意,人称“强者组”。
黎鸣霄被“亲昵”地称作“鸟叫哥”(黎鸣霄:??),程玖是“豚玖”,而洛书的外号经过多次变化,从“传奇熬夜王”到“太阳能生物”,最终因为过于非人类而稳定为“邪神”。
2029年11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过去了。
第198章 凛冬将至
12月初,除了白牙,几乎所有岛礁都已经完成了疏散。
到这个时候为止,民众还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台和天文台联合发布的海啸预警,在不断的数据更新中渐渐推迟,强度也在逐渐降低。
原本预计在明年2月4日就要冲击白牙岛的海啸,已经推迟了11天;而华夏沙盘上,染成红色和橙色(震级5级及以上)的部分也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蓝色(4级及以下),很好地舒缓了民众紧张的神经。